守護彰顯民族精神的影像資料
講述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攝影文獻研究所主任 高初
參加過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攝影家吳印咸先生,曾經有一段回憶:“(去前線攝影)……拍攝之后,找一條小溪,找老鄉借兩個碗,一個碗是顯影液,一個碗是定影液,借著不太亮又不太暗的月光沖洗膠片。天不亮,部隊開始行進,這些未干的膠卷就被挑在竹竿上。”
吳老的講述很有畫面感,有一種艱苦工作條件下的革命浪漫主義。這些照片不僅是中國攝影史上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史上的珍貴資料,其中彰顯的民族精神,感召和指引著當代攝影工作者。
十幾年來,我和團隊主要從事世界范圍內的中國革命和中國攝影史的圖像文獻的搜集、整理、修復工作,一方面是教學與研究,另一方面就是以展覽、出版等方式讓它們重新呈現在公共領域。在一次又一次的展覽里,抗日戰爭時期攝影作品總是濃墨重彩:那些有著愛國心和藝術才華的年輕人,他們在延安的新天地里的感受、他們邁向戰場時的心緒……我們也講述攝影在這一時期發揮的重要宣傳鼓舞功能,關注圖像對那些不太認字的戰士和村民的重要意義。
當年,我們采訪過百余位到訪過延安和前線的九十多歲的老攝影師。我們與他們誠摯交談,還將他們家中的每一張圖片,甚至每一個相關的紙片都掃描、整理,精心保存。我們這些參與文獻工作的年輕學者因此而成長。這些老者在幾十年前奔赴延安時,恰是和我們歲數一樣的年輕人。他們的生命是有光的,并傳遞到我們心底。
和時間賽跑!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和接近生命尾聲的攝影家們交談,還要用科學的方式保存、修復和展示他們留給這個世界的作品。隨著中國美術學院在十年前成立了中國攝影文獻研究所,又在六年前成立了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攝影部,越來越多世界范圍內的中國革命的圖像文獻、中國歷史與社會的圖像檔案匯集起來,我們的工作有了長足進展,成果不斷涌現。
這些來之不易的珍貴作品,今年借展到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和國內其他機構的展覽中。我們期盼著觀眾可以感受到攝影的獨特魅力,在藝術的感性力量中,了解和體會照片背后感人的故事、閃耀的初心,讓偉大抗戰精神激勵大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