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畫壇父子兵 水墨為征程

    ——王彪與他的父親王大仁的藝術追求

    來源:中安在線 2023-12-18 18:08 作者:董金義

      如果把中國文藝隊伍稱為大軍,那王彪與他父親王大仁先生就是軍中一對妥妥的父子兵。父子倆在不同的年代,沖鋒陷陣,皆成為一方領軍人物。王大仁曾任安徽省水彩畫學會主席,是安徽水彩畫的奠基人和引領者;王彪曾任安徽省水粉彩學會副主席、蕪湖美術家協會主席,他的水彩畫《收工》系列,名噪當代畫壇,成為蕪湖畫家斬獲全國美術展大獎最多的人。而且父子倆在繪畫形式與題材上,既一脈相承,又花開自艷。父親王大仁以風景畫名世,上世紀七十年代他的畫出版后大量印刷發行,數以百萬計的老百姓掛在家中,一如楊柳青年畫一樣普遍,怕是前無古人;兒子王彪則以人物畫著稱,他的描寫女性青春的《檸檬黃》、展現西部風情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表現雄渾堅硬生存狀態的《收工》等系列,帶著數十年深沉探索,由遠而近,轟然炸裂,終令畫壇為之驚喜。

      畫風景的王大仁先生

      王大仁出生于蕪湖縣三元村一個鄉村,從小看見的風景是一半山丘一半田,民風自然淳樸。那個村子筆者童年時去過,因為姨媽家就在那里,印象最深的那里人冬天在一口大鍋里洗澡,叫浴鍋。村子里還常有草臺戲班演出。王大仁先生的母親是民間剪紙高手,一根銀針還能繡出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自然與人文讓他從小得到藝術滋養,他無師自通地拿起畫筆,畫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筆下盡是孩童天真。

      上世紀五十年代,王大仁在山東師范大學學習美術時,他系統接觸了油畫、素描、水彩,并開始理解它們與中國畫的關系;畢業后主要受當時俄羅斯風景畫大師希施金、列維坦為代表的巡回派影響,以優美抒情的手段來再現自然風光。這一時期他的作品,色彩絢麗,筆觸細膩,設色柔和透明。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王大仁先生采風大江南北,被火熱的祖國建設感染,創作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現實主義作品,如系列畫《江淮風光》《安徽新貌》,受到人民群眾強烈喜愛,他的藝術風格也漸漸形成。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改革開放讓西方藝術思潮洶涌而來,仿佛一夜之間,畫壇變了,印象派等西方作品大行其道,中國畫壇模仿風盛行。原先只關注蘇聯美術的他,內心也起了波浪,這些西方繪畫從材料到手法都讓他驚奇,接下去自己怎么創作?王大仁先生開始苦思。他找來能得到的西方美術史等著作讀,了解西畫各種流派的代表人物與畫作。自己也在創作中吸收西方畫元素,創新表現手法。比如為了體現古樹干的蒼勁,他舍棄畫筆,用竹片去畫,果然效果不一般。徘徊過后,他內心開始亮堂起來,他曾跟兒子王彪說:藝術不僅是表現現實,最終還是要表現內心。寫實與寫意一定要結合好。1984年,王大仁創作的《秋山秋水》入選全國水、粉畫展后,打動了無數觀眾,在1988年第1期《求是》雜志封二發表,并于2006年入選中國百年水彩畫展,這是一個畫家崇高的榮譽。《秋山秋水》以中西方交融的技法,藝術再現出黃山腳下原生態的人類家園,也真也幻,寫實與抒情結合得恰到好處,令人觀而不忘。

      水彩畫是介于東西方繪畫中間地帶的畫種。王大仁先生在創作中,從不墨守成規,或刻意模仿,他覺得萬物有度,過則成災,對水分的控制、留白的取舍、色彩的稀薄重疊、用筆的點染勾勒,了然于心,他的思想與汗水融進水彩,就成為畫的一部分,呈現出豐富的表現力,個人的情趣和境界、審美與主張都在畫中傳遞給讀者。有朋友感嘆他筆意縱橫天地間,面對日月蒼穹星辰大海,王大仁先生滿心誠意的把讀者帶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王大仁先生從藝五十多年,為人謙和,做記者時曾去他家中采訪,他們家最多的就是畫和書。他一生辛勤耕耘碩果累累。盡管在特殊年代忍痛割愛毀掉部分畫作,仍然留下數以千計的優質作品。他離開我們多年了,但他的畫一直替他活著。在他的故鄉西河古鎮,如今建起了王大仁美術館。此館面對奔流不息的青弋江,依堤而立,高雅寬敞,流線與空間分隔合理,很能彰顯王大仁先生畫作的魅力與特點,進入展廳,令人流連。這是他的故鄉和他的子女們對他最好的紀念。從開館伊始,美術館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古鎮的文化高地,吸引眾多游人打卡,讓古老的小鎮平添一道瑰麗的藝術風景。

      畫人物的王彪先生

      王彪是我二十多年的朋友,為他寫過一些文字,但那些文字,永遠被他的生猛的創作甩在身后。和他的父親一樣,他在藝術上不斷探索求變。

      大學畢業后的九十年代末,王彪克服現實中的許多障礙,到中國美術學院高級研究班學習,這里集中了當時全國水彩畫的中青年骨干。在研究班他系統地了解水彩畫繪畫語言,水彩畫造型技巧,水彩畫材料及主題性創作把握等問題,包括對紙質厚薄含棉成份,對水質選擇研究。這一年剛好趕上五年一屆的第九屆全國水彩作品展,師生熱情高漲,除了課堂人物、靜物、戶外南溪江寫生外,還邀請了國內外一流水彩畫家做現場教學、材料研究和藝術理論指導。通過一年的努力,每位同學創作出五幅水彩畫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并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畫冊,配上自己的創作論文作為研究班成果。王彪創作的水彩畫《平凡的一天》,五易其稿,充滿艱辛。作品完成后,為了形式與材質更精良,裝裱時遠赴中國美院。王彪的夫人回憶說,那天王彪抱著父親與他自己在杭州裝裱好的兩幅一米五的大畫,乘綠皮火車回蕪湖,擁擠的車廂,悶熱難當,連座位都沒有,近五個小時車程,一路上小心翼翼護畫,水食未進,連衛生間也去不了。車到蕪湖,妻兒來接站,他差點暈過去,肩臂磨出一道道血印,妻子心痛得流下眼淚。苦盡甘來,那一年他的《平凡的一天》與父親的《悠悠古道情》同時入選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從中國美院結業后,雖然收獲全國入展作品,但王彪說并沒有解決所有問題,當初他是奔著清晰性去的,結果卻體驗了藝術的模糊性。導師們各有各的認知,他陷入新的困惑與思索。王彪認為一個人物畫家僅有造型能力與手段是不夠的,要畫出人物的生存狀態和靈魂,要讓人過目不忘。創作《平凡的一天》之初,畫什么,怎么畫,王彪當時沒有頭緒,便來到涇縣一家宣紙廠采風,宣紙手工小作坊,并沒打動他,倒是在一家采礦廠,點燃了他心中的藝術火焰。 王彪說,那是他第一次看到煤礦場景,正巧趕上礦工出井,只見鋼繩上下抖動,礦工慢慢地升井而出。“在與他們雙目對視的瞬間,直覺告訴我,這就是我藝術人生的開始。”看著一張張被煤灰抹擦過的臉,襯托出來雪白的牙齒,王彪感到振奮、震撼,這種直入人心的“悲壯美”,讓他有了表達的欲望和創作的沖動。此后,他又去了當時皖南寧國煤礦、安徽淮北煤礦等地,收集更豐富、鮮活的素材,由此創作出水彩畫《平凡的一天》入選1999年第九屆全國美術展覽,此作在題材和表現上都可以看著是《收工》系列的創作開端。王彪覺得在后來《收工》系列里,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水墨語言。《收工》系列是王彪向生活再出發。

    王彪說:“回想我的水彩畫《收工》系列創作,已走過了二十年,充滿了迷茫、無奈、曙光、希望和欣喜,五味雜陳,就是沒有放棄。”

      他叮嚀自己到生活中去,到一線火熱而鮮活場景中去,融入新時代,對人生、人性、人類家園共同命運作出新的思考。他數次赴蕪湖造船廠、淮北煤礦、商合杭高鐵大橋工地。

      作為現實主義工業主題題材,工人工地生活隨著時代發展,也有了很大改變,那么,對內容與形式關系要作更多有意味的探索,在表現方式上注重激情的直覺,多些感悟或冥想,在繁復的筆墨中,王彪主張減法的簡約主義思維。純粹墨色為表觀造型手段,虛、實、濃、淡揮灑其間,否定世俗色彩運用和冷暖關系處理,成為他簡約至上的創作原則,黑與白,人物造型與水墨,自由翱翔。王彪說煤礦工人是與黑色的煤打了一輩子交道,這恰巧與中國畫的墨色有關系,中國畫中墨分五色與中國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有關系。創作之前看著刷滿水的水彩紙,氣韻已在畫面上激越,第一筆墨色在畫面流淌印象式的朦朧時,讓他心動,墨色隨著意念,層層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形成新的藝術生命,整個畫面有著色彩不具備的優勢。筆觸是創作過程中跳動的烙印,既是物象又是筆跡,從物象束縛中解放出來,更加自由,能直接表達情感,可作為一個獨立審美主體出現。畫面人物造型團塊具有體量感、厚重感、蒼茫感,畫面節奏有如貝多芬英雄交響曲,強烈地表達人物的命運,從具象人物位置開始,運用水墨揮灑肆意,抓住畫面瞬間產生的水與墨、墨與色之間留白,參差幾何形肌理美,用干筆、皴、擦、點、染,從自然的直線與曲線中,獲得極強的張力美感,虛的不空,不乏味,實的造型準確有意味,像寶石那樣晶瑩而又匠心獨運。最后調整畫面時,用書寫手法,增添純橘紅色讓畫面增輝,等畫面干透后局部刻畫、打磨,從局部到整體再從整體到局部,以臻完美。從2010年到2020 年十年時間,王彪先后完成了一百多幅水彩畫《收工》系列作品。數量與質量,都達到他創作的一個峰值,是他幾十年水彩畫創作的重要成果。

    安徽省文聯、省美協,為了申請承辦2024年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水粉彩畫展,在全省挑選了五名藝術家的水彩畫作品,作為展現安徽省水彩藝術在全國水彩畫方面的成就和貢獻素材,王彪和父親以實力成為五位中的兩位。王彪為父親推送的作品是中國水彩百年展的《秋山秋水》和他的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秋韻》,他自己推送的是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獎提名的《收工》之九十六。2023年10月,申辦成功,成為安徽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美術界一大盛事,也將是安徽省文聯、美協舉辦的最高級別的一次美術作品展。

      王彪與他父親王大仁,這對安徽畫壇父子兵,一生水墨為征程。優秀的畫家,畫到最后,就是畫自己的內心。他們父子因為內心無塵,呈現的畫面格外純凈。兒子的“人物”,父親的“風景”,已然成為安徽水彩畫壇無可替代的存在,愚以為其影響之深遠,終將被時間證明。(董金義,筆名荊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資深書畫評論人)

     

    編輯:代海豐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