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之初,為滿足民眾參觀愿望而開放的故宮博物院中路游覽線路圖。資料圖片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數百年皇家宮禁對外開放,紫禁城從此由皇家私產變作國家公產。
當天下午2時,在故宮乾清門廣場,故宮博物院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典禮。在3000多名社會名流的見證下,以故宮北部區域為主要館址的故宮博物院正式開放。開幕典禮的時間定在下午,但是早上不到8時,神武門前就已人頭攢動。故宮博物院開門后,前來參觀的北京市民把故宮堵了個水泄不通。那一天,北京城真正可以說是萬人空巷。在汽車還是稀罕物的時代,故宮前竟然堵車了。人們對新生的故宮博物院充滿了期待與熱情。早在末代皇帝溥儀出宮之際,北京的高校學生及媒體記者就表達了參觀故宮的意愿,但是出于慎重,被清室善后委員會婉言謝絕,如今人們終于如愿以償。
當天究竟有多少市民進入新開放的故宮博物院,并沒有準確的統計,但是據故宮博物院老員工回憶,當日下午在觀眾離去以后,被踩掉的鞋撿了整整一大筐——說明故宮博物院從建院第一天起就格外引人注目。
從紫禁城到故宮,再到故宮博物院,是兩次重大變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根據《清室優待條件》,遜清皇室暫居內廷,昔日皇家禁宮變成清王朝的“故宮”,直到1924年11月5日,遜帝溥儀被逼出宮。為了盡快接收故宮,杜絕清室覬覦之心,防止復辟勢力抬頭,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依照法、德等國成立皇宮博物館之先例,盡快成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因為以故宮為院址,又主要負責保管故宮內的文物、文獻、圖書,所以委員們一致同意命名為“故宮博物院”,暫不設院長,由李煜瀛以理事長身份主持院務,并決定于當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成立的日子確定之后,隨即開展了緊張的籌備工作。曾參與此事的那志良先生回憶道:“雖然事先有了風聲早加準備,前后也不過二十多天。要成立多少個陳列室,每個陳列室的地點,都是先要騰空房間,把原有的東西,安置到妥當地方,打掃刷洗,安置陳列柜,然后到各宮去提取展覽的東西。提取的時候,要備提單,要算計需要數量,要看看是否贗品,提到之后,又要刷洗、編目、寫展覽卡片,才能一一陳列起來。這是多么緊張的工作!”故宮博物院開幕的籌備工作有些倉促,一直忙活到10月9日。經過眾人共同努力,竟然布置出銅器、瓷器、書畫、玉器、漆器、象牙、木器、圖書、文獻9大類展館,終于可以在10月10日如期舉行盛大的開院慶典,迎接廣大民眾前來參觀。
召開成立慶典大會時,故宮神武門上方懸掛的“故宮博物院”匾額,是由李煜瀛書寫的。李煜瀛從小就有深厚的國學基礎,在書法上頗有建樹。據單士元先生回憶:“李煜瀛先生在當年故宮文書科內,粘連丈余黃毛邊紙鋪于地上,用大抓筆半跪著書寫了‘故宮博物院’五個氣勢磅礴的大字。”可以說,這塊匾是中國人民同封建帝制抗爭取得勝利的一個標志,同時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的一個標志。
由皇宮變為博物館,從此,故宮博物院被賦予了傳承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的新內涵。它帶給我們國家和人民的,不只是一個機構、一個單位,而是對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盛事,影響了社會公共教育和人們的文化生活。
(作者:單霽翔,系故宮博物院原院長)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