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劉燕凌相識已整整25年,我倆工作單位同在長江中路,雖近在咫尺,卻很少謀面。近期應邀去他的“凹凸齋”作客,一步入畫室,映入眼簾的全是一幅幅精美的繪畫作品。既有水印木刻,又有寫意山水,還有栩栩人物……每幅作品中的落款和印章都共同寫著兩個字“大愚”。
大愚,在省城畫壇頗為活躍。對其名號,雖不能用“如雷貫耳”一詞來形容,但并不陌生。偶爾在一些畫展中欣賞過其作品,算是只見其畫,不見其人。
我不禁好奇地問:“大愚何許人也?你的畫室又為何掛滿……”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呀!”沒等我說完,劉燕凌用一種頑皮而神秘的口吻沖我一笑,說。
聽君一席話,我先是一愣,半晌沒緩過神,便睜大眼睛仔細打量著眼前這位性格開朗、說話溫和、為人低調、做事嚴謹,心中迷霧,頓時撥開。
心想:《莊子·天地》云“知其愚者,非大愚也。”劉燕凌自喻“大愚”,倒也十分像他一貫行事風格。爾后忍不住脫口而出:“劉兄,真謂‘深藏不露’,令小弟刮目相看!”
接下來的話題,便圍繞他的翰墨技藝展開。
劉燕凌出身書香世家,自幼受濃郁傳統文化熏陶,酷愛文學與繪畫。10歲時開始學畫,那時學畫條件差,買不起筆墨紙硯,他就在筆記本上臨摹生活中常遇見的花鳥魚蟲,練素描、速寫;還將讀過的《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按照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繪成連環畫,高中畢業下放到農村,又當了幾年鄉村中學美術老師。他邊教學邊堅持繪畫創作,并有不少作品在省市舉辦的美展中脫穎而出,嶄露頭角。其中1976年他創作的版畫《織錦圖》,晉京參展,受到好評。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第一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大學,后分配到省直一家單位任職。
劉燕凌工作不忘繪畫。閑暇之時,喜讀中外文學名著,熟背唐詩宋詞元曲,悉心研習繪畫精髓,善研百家,博古攬今,吟詩作畫,筆耕不輟,崇尚師古而不泥古、師心而不師跡,不斷拓展自己美術創作空間,不斷磨礪自己藝術素養,不斷修煉自己審美情趣。由于他勤奮好學,又有扎實的文學與繪畫功底,加之又深得黃永厚、郭公達恩師的點撥,他的繪畫水準提升很快,一躍成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家學會理事、安徽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安徽省文史館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劉燕凌擅長版畫、油畫、漫畫、國畫,山水、人物尤為突出。他的畫作多半簡潔精練、沉郁痛快、酣暢淋漓、具象生動、意象無盡、墨色深厚、線條多變、技法嫻熟、功底深厚。淺賞其幾幅作品后,深感其繪畫語言豐富,題材廣泛,形態多樣,技法老辣,魅力無窮。縱觀他的作品,給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個性鮮明,構圖善變,筆墨恣肆,凹凸有致,山水峻秀,人物傳神,氣韻生動,大有時代風骨。他創作的《巍巍昆侖》《高山論道》《快雪時睛》《金色太行》《太行人家》《江山萬里覓封侯》等山水畫,不僅構圖精巧,層次分明,山形水色,氣象磅礴,韻律飽滿,而且筆墨兼顧濃淡干濕,畫中有詩,意境神妙;他創作的《鐘馗》《醉不歸》《狗蛋返鄉》《三個和尚挑水吃》等人物畫,注重寫心、寫情、寫意、寫神,筆法張力,形態夸張,色墨相融,氣勢非凡,超凡脫俗,出神入化,詩情畫意;他創作的《三國西蜀五虎將圖》《三國英雄譜》《大宋鐵人》《儒群戰舌》等戲曲人物畫,善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畫與戲曲兩大“國粹”,用筆墨精神融會貫通于一體,其每一幅作品內涵深邃,形韻皆工,惟妙惟肖,神采飛揚,栩栩如生,富有生命力,無不讓人從中感悟到自然之美、東方之美、傳統之美。
劉燕凌自封“大愚”,默默在浩瀚的墨海中遨游,謙虛善學,博采眾長,創作不止,推陳出新,超越自我,厚積薄發。經過不懈努力,終究沉淀出深厚的藝術造詣,逐漸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與魅力。他的作品,不僅多次見諸報端,多次入選各類美展。他的《踏雪尋梅》《太陽的輝煌》《江山攬勝圖》等作品多次在全國美展中獲獎。其中他的《天地正氣》國畫作品,還在“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中,榮獲“中國美術獎·創作獎·優秀獎”三大獎項;他創作的戲劇人物畫《諸葛亮舌戰群儒》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他還先后出版《劉燕凌戲劇人物》《凹凸齋中國畫小品集》兩本畫冊;2019年4月,國家郵政局還出版發行一套《慶祝建國70周年書畫名家劉燕凌作品》大型郵冊……2022年他還被中國美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心聯合授予“當代最具收藏價值”的藝術家稱號。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而且還走出國門,成為對外展示中華傳統精髓,講好中國故事,進行文化交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符號。2019年5月,美國曼哈頓那斯達克屏連續幾天在電子大屏幕上滾動播放他創作戲曲人物作品;加拿大皇家藝術學院也慕名不遠萬里特聘他為客座教授。
離開劉燕凌的“凹凸齋”,深為多年不見老友取得的藝術成就而自豪,更為他恪守“做人講境界,繪畫講意境”而折服。
他的“兩境”,語不驚人,寓意深刻而富有哲理。
或許劉燕凌正是憑借“兩境”胸襟與情愫,潛移默化地成就出他深藏不露“意繪山水,神筆人物”的藝術才華與風雅,真謂是高手藏民間。
編輯:代海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