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藝海鉤沉 潑墨人生——記蕪湖市中山書畫院院長謝克謙

    來源:中安書畫網 2024-04-12 11:39 作者:吳金蘭

      去市工藝美術廠拜訪謝克謙老師的時候,在大雪節氣里,九華山路上的銀杏,雖然落葉紛紛,但氣勢上依舊英姿颯爽,色彩上依然燦爛如金。天氣有些陰冷,走進謝克謙老師二樓的工作室,里面卻是簡潔又溫暖,他在伏案練習書法,電磁爐上正煮著的是一壺茶,茶水里,有紅棗、枸杞和靈芝,那茶喝進嘴里,又香又甜。謝克謙老師剛從新疆回到蕪湖,茶里的食材都來源于新疆。工作室里維持著從前的格局,只是墻壁上掛上了一幅幅他自己的畫作,有山水,有牡丹,有荷,有馬,有蟹……

    image.png

      初識謝克謙老師,是2017年參加一次文學講座時,雖然之前早聞大名,但是聞名不如見面。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人如其名:克己,謙遜。之后,我斗膽向他求一幅畫作,他欣然同意,不久之后,便讓我去位于鏡湖之畔他的工作室取畫,恰好那時候搬家不久,便請裱畫師裝裱后掛在客廳的墻壁上。那是一幅大山水,水邊楊柳依依,遠山上那些色淡影濃的一棵棵樹,我雖然看不真切,但我以為,那些一定是松樹。松站在山上,更顯風致;山因了松的披拂,遠看更顯巍巍,近看更覺風雅。

    image.png

      時光匆匆,距最初認識謝克謙老師已有七年。這七年間,他的形貌幾乎沒有變化,似乎比從前還顯得年輕了些。這讓我甚是納罕,七年的時間,時光為什么那么眷顧他,不曾在他的臉上留下刻痕呢?在我的印象里,他從來都是平靜如寧和的湖水,少有波瀾,但他的畫作正在從一個高峰走向又一個高峰,他的內心世界也更顯圓融并日漸成熟,他的人格也展示出更為飽滿的魅力,散射出更為迷人的光芒。

      天佑童年

      年幼時,謝克謙家住和平廣場附近的國貨路上,有一天,四五歲的他在廣場上玩耍,一輛解放牌貨車沖過來,他一下子鉆進了車檔里。仰面朝上的他,看見車廂底盤上出現了一張慈祥的女人笑臉。如今回想起來,那樣驚心動魄的場景并沒有讓他后怕,在他后來的記憶里,那張慈祥的女人笑臉依然清晰,那想必就是傳說中的菩薩吧。后來生活中每每遇到困境逆境險境時,他都在心底里告訴自己,要坦然面對一切,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七八歲時,母親所在的江南玻璃廠里搞聯歡,他趴在八仙桌下捏泥巴人,看到廠大院里有一口大水缸,一米多深,便起身走過去沿著缸邊的梯子爬上去,爬到水缸邊沿時,一頭栽進裝滿清水的缸里。他在深大的水缸里不停地撲騰時,忽然感覺到屁股底下有一只手往上托舉自己,浮上水面的他趕緊爬上缸沿,從梯子上走下來。這讓他聯想到四五歲時那一次遭遇車禍的危險經歷,同樣的命懸一線,同樣的生死攸關,但都是絕處逢生,化險為夷。這兩次的危險經歷,讓他懂事了很多,他覺得自己一下子長大了,他覺得自己應該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也不枉這兩次撿回來的生命。

      也就是在四五歲的時候,他開始涂鴉。在國貨路上,他家住一樓,二樓住著一個姓滕的美術老師,一天滕老師路過他家門口時,看見他正在涂鴉畫稻田,便接過他手中的畫筆,畫了一個戴草帽的農人收割稻子,又畫了柳樹等景致,頓時,這幅畫便意味生動、情趣盎然了。這是謝克謙接受到的關于繪畫藝術的最初啟蒙。這樣的啟蒙,不僅賜予了他信心,更賜予了他關于鉆研繪畫藝術的無窮力量,之后,又在張悲老師的指引下,他于九歲時參加了世界兒童畫展。這次畫展是一束光,指明了他今后人生的前進方向。

      有志青年

      1980年1月,謝克謙進入工藝繡品廠做繡花工,幾個月后在全廠職工繡花技能比賽中,他名列第一,從而實現了進入設計室工作的夙愿。同年7月他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染織系刺繡專業進行了為時一年的學習,在學習期間,除了專業繡花外,他還學會了裝裱字畫的技術,學習地點在榮寶齋。當時老師在征求意見時,大多數同學不愿意去,但謝克謙積極爭取。那年月,很多人對于技藝傳授秉持保守的態度,但謝克謙總是暗中偷偷學習,起先是拿水浸著淀粉,攪勻后,讓其沉淀,再攪勻,再讓其沉淀,然后架在炭爐上加熱,邊加熱邊順時針攪和,其色澤透明略泛黃為佳,再加水以小棒順時針攪和 ,直到其稀稠度為可以輕松倒出來的程度為佳。“世上沒有無用的技藝”,謝克謙老師說時,開心一笑。

      1984年謝克謙作為人才被引進美華服裝公司從事刺繡配飾設計。刺繡和繪畫屬于一脈相承,多年的刺繡實操以及設計工作,為他的繪畫技藝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1985年謝克謙考取了南京藝術學院函授大學,之后在1990年,他進入中山書畫院成為了專職畫家。勾、皴、擦、點、染,每一筆每一畫,他都苦苦練功、精益求精,創作中,他不驕不躁,他相信,人世間所有美好的果實,都可以于時間的洪流里摘取,只要自己舍得下功夫,只要自己不畏艱難,他的畫作一定會不斷地向上突破。

      也有遇到瓶頸的時候,每每自己感覺頹喪的時候,他便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故事說的是一個孩子,其父親是武林高手,但后來不知所終,母子時常受人欺負。為了生計,小孩天天一邊放羊,一邊練武,偶然間他撿到一本武術手冊,于是自己拿桃樹木制作寶劍,憑著這把寶劍,他照著手冊上的動作要領,一個動作練習一百萬遍,慢慢地武功漸增。在他15歲時的一天,外人入侵村落,很多村民被打死。他跟村里的頭領說,那些入侵者功夫并不怎么樣,全都是慢動作,我們的人何以打不過他們,并毛遂自薦地請求一戰,經頭領同意,他用自制的木劍殺死了一個又一個的入侵者。從這個故事里,謝克謙領悟到一個道理:吃得苦中苦,腐朽成神奇;藝海無涯勤可騖,畫無止境苦為舟。

      豐美壯年

      2011年初,在老年大學認識了海螺水泥廠一對夫婦,謝克謙是老師,他們是學生,一經相識,他們便彼此投緣。之后,他們邀請謝克謙去新疆,在當地,謝克謙的畫作頗受歡迎。一天早晨,謝克謙尚且在睡夢之中,當地的一個做房地產生意的老總來敲門,說是李大釗的孫女李小玲上午要乘機飛回北京,她想求一幅駿馬圖。謝克謙當即起身,立刻鋪開筆墨紙硯著手作畫,半小時后,一匹奔跑的駿馬躍然紙上,并題字“神駿颯露紫精忠”。李小玲拿到駿馬畫作后,甚是歡喜。自此,謝克謙和老總朋友的情誼愈發深厚。

      謝克謙在新疆當地成立有兩處工作室,除了疫情三年間,他每年都會去新疆實地體驗生活,體驗那里的民風民俗,察看那里的萬物眾生,觀摩那里的大漠風沙、堅韌的胡楊林、不起眼的駱駝刺、名不見經傳的芨芨草。“人世間,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它們身上都有各自的精氣神。譬如說矮小的駱駝刺,在惡劣的環境里,為了生存,它們把根須扎入地下有兩三米深,它們雖然弱小,卻不自暴自棄,憑借不屈不撓的毅力,打拼出一片新天地。從它們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珍貴品質。”謝克謙老師如是說。

      在喇榮五明佛學院里,謝克謙念金剛菩薩埵、蓮花身大師的心咒,磕頭,到尸陀林看禿鷲天葬,吃飽了的禿鷲全部飛上山頂,那些被天葬的人干干凈凈,不再墜入輪回。“看過天葬,看淡生死。大千世界,滾滾紅塵,對于不好的人和事,要學會拒絕;對于美好的人和事,更加珍惜。境隨心轉,是修行者;心隨境轉,是平凡人。”經歷佛學院的學習后,謝克謙開始研究佛并著手畫佛。

      2016年,鏡湖區成立文聯,謝克謙當選文聯副主席、美協主席。進入中山書畫院后,他首先潛心鉆研的是牡丹。花瓣厚實,花蕊飽滿,形狀豐美,且顏色多樣,用筆精細,追求層次感,每一點都非常重要,經過不厭其煩的千錘百煉,他畫出的牡丹甚是搶手。

      2020年,謝克謙在線上參加了北大生命科學維度空間的學習,進一步提升了認識世界的能力。“我們所作的畫,都是二維度,但是投射給觀眾的,卻要呈現出三維度,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體悟二維度和三維度之間的關系,研究它們之間的變化和因果。”謝克謙邊說,邊看著燈光下自己的一只手投射到白紙上的陰影作比劃。2020年暑假期間謝克謙進入水墨研究院學習3個月,對于繪畫,他又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和新的體悟。

      2020年11月,在謝克謙謝芳琪“大千芳華”書畫作品展上,謝克謙畫筆下的山巒大川、駱駝駿馬胡楊林等百余幅作品,令參觀者拍手叫絕,其愛女謝芳琪的書法以及花鳥畫,也讓人暗自贊嘆。

      漸入佳年

      猶記得多年前,與謝克謙老師聊天,他說他有些焦慮,因為要找尋更多的題材,他不想局限在已被大家認可的畫風和題材上,他要突破,他說人生短暫,他不能再浪費時間。他的話,讓我崇敬也慚愧,他沒有在大量的贊譽面前固步自封,沒有在一個相對已經較高的平臺上洋洋得意,多少羨慕嫉妒恨的目光灼熱聚焦的境地,竟然不能帶給他絲毫的滿足和快慰。“紅塵多誘惑,我心在山林”,他的話告訴我,骨子里,他是一個優雅的人通達的人睿智的人永不止步的人。

      今年的新疆之行長達兩個月零十天,此行于謝克謙來說,最大的收獲便是透過馬的皮毛和肌肉豁然看到了馬的骨骼。那天,戶外陽光燦爛,他在看一群學生騎馬,其中一個女學生騎在馬背上奔騰馳騁,后來,這匹馬的運動幅度收小,前面是奔馬,這會兒成了走馬。那匹馬的每一個飛躍、每一個步態都讓他如癡如醉,看著看著,他的眼睛仿佛成了X光,猛地穿越過厚實的皮毛和肌肉,他看到了四蹄騰飛和疾步行走時的駿馬的骨骼形狀和運動規律。“我現在就是閉上眼睛,都能輕輕松松地畫出一匹奔馬抑或走馬。后面的日月里,我將會畫出一百匹馬,也就是一百幅馬,這一百匹馬,各具身姿,各有性情,它們中的任何一匹都會超越我之前所有關于馬的畫作。”說這話時,謝克謙老師是欣喜的。龍騰虎躍馬嘶鳴,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激動人心的盛世圖景。

      在新疆,謝克謙還自愿教導哈薩克族孩子們畫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謝克謙聲言自己算不上達,但是,既然身懷技藝,他可以做一些促進民族團結的事情。促進民族團結,僅這六個字,讓我看到了謝克謙老師高蹈寬厚的胸襟和情懷,如此高光如此榮耀如此富有意義的事,他卻說得輕描淡寫,仿佛只是我們日常吃著的一粥一飯。

      在新疆待了一段時間后,謝克謙開始懷念江南家鄉,懷念家鄉的魚,懷念曾經在池塘邊悠然垂釣的美好時光。當地的朋友知道后,帶領他參觀了一處一公里長的海產品市場,一趟走下來,讓人大開眼界。他們買了好幾條大鯽魚,每條大鯽魚足有一兩斤重,謝克謙親自下廚,色香味俱全的大鯽魚,贏得了全體夸贊。謝克謙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做面條,包餃子,也是他的興趣愛好之一。

      雖然畫牡丹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但是,今年6月份謝克謙去洛陽看牡丹,這次的觀賞,顛復了之前全部的牡丹作畫技藝,他真正地看懂了牡丹結構,感覺之前所畫的牡丹,都白畫了。“每一朵牡丹,都有一個花芯、五個花柱,再外面是花絲,花絲上有花藥。但是至為關鍵的是,牡丹富貴,牡丹被譽為國色天香,真的不是徒有虛名,它們中的每一朵都各有神韻,此等神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說到畫螃蟹,謝克謙老師說這是他多年來的追求,下了很大功夫,不為別的,只因為,螃蟹的寓意與中華文化中的很多精髓可謂一脈相承。譬如:它的硬殼寓意“富甲天下”,八條腿寓意“八方招財”,兩只大螯寓意“二甲傳臚,金榜題名”……還有,螃蟹和一些植物搭配在一起,又別有一番情趣,比如:與荷花在一起“和諧”,與牡丹在一起“和諧富貴”,與蘆葦在一起“二甲傳臚”……

      猶記得一個夏夜,應酬回家時和謝克謙老師同路,出租車行駛在橋上,滿城燈火,燦如星辰。我們坐在后排,雖未喝酒,人卻有些木然,說了一些話,便彼此沉默了。我的眼睛一直盯著窗外,突然看到四個字,春江明月,是霓虹燈打出來的,白色,在姹紫嫣紅的燈火的海洋里,讓人眼前豁然一亮。那一亮,仿佛見到不俗的素顏,也是源于那四個字本身,春江明月,有無限的畫面感在空曠的夜色里拓展延伸,聲勢浩大,卻又靜水深流。我無聲地反復咀嚼著,我不知道自己會銘記多久,但是,時間一定不會短暫。那是一個通透達觀的智者,一如身邊的謝克謙老師,無事時,平靜內斂,有事時,亦會從容處置,不慌亂不迷茫,因為他的胸中存有千丘萬壑,他的腹中藏著詩書文章。

      萬事開頭難。謝克謙老師起筆之初,已是乾坤篤定,此后的每一筆,便都是錦上添花——這話說的,是謝克謙老師的繪畫生涯,也是他日常生活里起筆的每一幅畫。

    編輯:代海豐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