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溯古追今——史培剛安徽古代經典書法遺存研究匯報展”將在亞明藝術館展出

    來源:亞明藝術館 2021-01-21 16:26 作者:史培剛

      金牛賀歲,翰墨迎春。元月30日,由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亞明藝術館主辦,淘藝商城、掇英軒協辦的“溯古追今——史培剛安徽古代經典書法遺存研究匯報展”將在亞明藝術館展出。為配合疫情防控相關措施,展覽不舉行開幕式,觀眾實行限量、錯峰觀展。

      史培剛2015年入選安徽省宣傳文化領域文藝拔尖人才以來,全力承擔了“安徽古代經典書法遺存研究”課題研究。他遍訪安徽名山大川、各地博物館及米公祠、鐵硯山房等遺址,搜尋摩崖石刻、碑磚銘文和名家墨跡,按照從春秋戰國到清代末期的時序選擇代表性經典遺存進行研究,將其綜合價值特別是書法藝術價值進行以我為視角的發掘闡釋。此次展覽旨在以書法的形式呈現項目研究內容,體現史培剛溯古追今、我書我心的藝術追求理想,以實際行動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展覽共展出50幅“書寫技術”和“書寫內容”珠聯璧合的作品,分經典書法遺存研究文章、自作詩詞、古代名家詩詞三大版塊。安徽書法遺存鑒賞短文,多以行書或小楷書呈現,注重平實自然書寫,以便于識讀和應用。自作詩詞和少數古代詩篇,則多半講究藝術變化和審美表現,不僅運用真行草隸多種書體寫之,而且在章法、筆法、墨法及尺幅大小上都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處理。這類作品有的不激不厲,清雅流美;有的古拙樸茂,雄渾厚重;還有的簡凈瀟灑,勁健奔放,可謂清晰地記錄和反映了史培剛對書法藝術苦思敏求,不懈探索的腳步和身影。

      著名學者錢念孫先生特別為此次書展撰文《以文潤書天地寬——史培剛“溯古追今”書展漫談》,他說:“作為矢志攀登書法藝術高峰的書家,培剛在日課揮毫之余,花大力氣研讀散落江淮大地的古代經典書法遺存,學習以舊體詩詞的形式抒發懷抱、吟詠時代。這種重視‘書外功夫’,從各方面提升自己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的努力,以文化浸潤書法、以學術滋養書藝,已初步顯現‘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壯闊氣象和發展勢頭。相信以他的聰慧和勤勉,會為繁榮書法藝術奉獻他的探求和貢獻。”

    部分作品

    戰國“鄂君啟金節”銘文書法賞析
     

      1957年安徽省壽縣城東丘家花園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器物“鄂君啟金節”,也叫鄂君啟銅節,全國僅有五件,系國家珍貴文物,現藏安徽博物院三件、國家博物館兩件。

      鄂君啟節用青銅鑄成,因形似劈開的竹節,故名“節”。銅節分舟節和車節兩種,用時雙方各持一半,合節印證無訛才發生效力。為防奸杜偽,在鑲嵌工藝的基礎上進行“錯金銀”再創作,故又稱“錯金鄂君啟金節”。其制作方法是在青銅器鑄造時鑄出腰槽,將金銀片、絲放入槽內,錘打后錯實磨平。這一工藝是在春秋時期產生的,沿用至今。鄂君啟節用金絲鑲嵌的方法將銘文鑄在青銅器上,是我國錯金銘文中的精品。

      鄂君啟節上的楚文字,源于商周,屬于大篆系列。鄂君啟節有陰線八行,文字有陰刻篆書九行。其用筆不計工拙,常以露鋒而為之。行筆流暢自如,線條雖少有提按頓挫,卻盡顯勁細飄逸之美。從結字來看,點畫的大小、長短、方圓、欹正等對立關系和諧統一,偏旁部首間的錯落、揖讓、呼應等關系顧盼生姿,自然妥帖。在章法上,字距大于行距,橫有行,豎有列,字字獨立而又渾然一體。個別極富裝飾性的肥筆和圓點點綴其中,參差而富變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美感。

    戰國鄂君啟金節

    流沙箋(掇英軒制)

    137×34cm×2

    2020年

     

     

    阜陽漢簡書法賞析
     
           阜陽漢簡1977年出土于阜陽城郊雙古堆汝陰侯二代夏侯灶墓穴。此墓封穴于漢文帝十五年,即公元前165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當時,墓穴內發現大量竹簡文獻資料,如《倉頡篇》《周易》《刑德》和《詩經》等。但由于大量竹簡散亂扭曲,纖維粘溶,字跡模糊。經過考古學家胡文平、韓自強的精心整理,最終將《詩經》完整地整理出來。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詩經》文本,對于《毛詩》的內容具有糾偏補闕之功。

      漢代的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張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碑刻文字后來被稱為漢碑書法。簡牘墨跡后來被稱為漢簡書法。漢簡書法雖然受簡面狹長、字跡偏小的限制,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獨運,錯落有致,隨意揮灑。漢簡書法中篆、隸、真、行、草(章草)各種字體皆有,書寫思想自由,富有創造力,是中國漢字由篆書向隸書,甚至向行楷轉化的過渡性書體,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從20世紀初開始,我國已陸續發掘出土了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武威漢簡和阜陽漢簡等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漢簡,為當代書法界研究、學習和創作開拓了新的更廣闊的領域。從書法藝術的角度欣賞阜陽漢簡《詩經》,我們只能依據考古學家的描摹字跡為基礎,并參照西漢早期出土的其他漢簡的藝術特征予以品評。阜陽漢簡屬于西漢早期漢簡書法之列,既有著與早期漢簡書法的共同特征,也有著自己的獨特的個性面貌。共同特征即字法在篆隸之間,篆書的意味仍比較濃郁。筆法以圓筆為主,折筆為輔。字法上許多字尚未脫離篆書結構,形象性較強。章法取縱勢,大小長短、疏密欹正等關系運用自然。個性面貌即用筆規矩,結字端莊。章法空靈勻當,比起居延漢簡的張揚激越,阜陽漢簡則顯得不激不厲、溫文爾雅。

    阜陽漢簡 

    紙本

    40×33cm×4

    2020年

     

    學書偶得草書自作詩

    金銀印花箋(掇英軒制)

    137×68cm

    2020年

     

    自作詩一首 

    金銀印花箋(掇英軒制)

    137×68cm

    2020年

     

    蘇東坡詩一首

    紙本

    180×94cm

    2018年

     

    小楷《蘭亭序》

    銀粟粉蠟箋(掇英軒制)

    32×44cm

    2020年

     

    人物簡介
     
           史培剛

      安徽阜陽人。自署養浩齋主,研究生學歷。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書法評論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安徽文藝理論研究室主任,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安徽省文史館書畫研究員。

      作品先后入選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書法展(獲三等獎),全國第六屆、第八屆書法篆刻展覽,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大展,首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首屆“杏花村汾酒集團杯”全國電視書法大展,首屆“皖北煤電杯”全國書法大展(獲優秀獎),第二屆全國行草書大展,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法展(獲優秀獎),首屆世界華人藝術展等全國及省級展覽50多次。作品先后被人民日報社、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等國家級單位收藏,被承德詩墻勒石刻碑;《書法》《書法世界》《書法報》《書法導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專題介紹。2004年應邀隨中國青年書法家代表團訪問韓國。個人先后獲得安徽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獎、“蘭亭諸子”十人獎,“書法進萬家”全國先進個人、安徽省首屆優秀青年書法家、安徽省文藝拔尖人才等榮譽。曾出版《史培剛書法作品集》,擔任《文藝百家談》執行主編、《當代書法評價體系建設》編委,并在各類專業媒體發表文藝理論評論文章數十篇。

     

    編輯:朱春玲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