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中國畫時要先知道謝赫“六法”,“六法”是整個繪畫的總綱。所有的學習都是從六法進入的,其中“氣韻”排第一,“骨法用筆”排第二。所以我們中國畫是從筆墨入門的,這個很有意思,跟現(xiàn)在的美術教育不一樣?,F(xiàn)在中國的美術教育是以造型為基礎,造型基礎按照“六法”對應的是“應物象形”,是再下面一等。我后來也慢慢開始思考筆墨是怎么回事,我在學習過程中的這些思考其實都是由董其昌進入的。
董其昌《仿古冊頁》選故宮博物院藏
一開始看董其昌寫的東西覺得很莫名其妙,一上來就是“士夫畫”等。但如果你了解美術史,就知道趙孟頫和錢選有一個關于“戾家畫”與“士夫畫”的討論。再往前,趙孟頫講“古意”,都屬于“氣韻”的部分。中國的東西太難了,之所以說“可為知者道,不可與不知者言”,因為我們是從圖像入門的,畫畫的本事很好,但不太會讀書。研究思想史的人,他們文字很厲害,但不太懂圖像,所以就不會涉及美術史上的材料。我覺得只有很少數(shù)的人才既具備圖像研究的能力,又具備文字研究的能力。董其昌說王維是文人畫的始祖,那什么是文人畫?其實所有討論都在圍繞這個問題。什么是文人畫,也就是什么是中國畫,其實也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嬤@個東西?董其昌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他講到王維,說王維是文人畫的始祖。王維后面出了蘇東坡,蘇東坡與王維一樣,文字和圖像都精通,強調(diào)“書中有畫,畫中有詩”。后面的趙孟頫又提出“以書入畫”,也就是我們中國畫“六法”里面的筆法入畫。這樣還不完整,我認為從謝赫“六法”的提出,到趙孟頫的“書畫同源”“古意”和“士夫畫”,都是對前人的總結,到了董其昌又做了一次總結,這樣就不斷地把中國畫講明白了,不斷地在闡釋中國畫這個學問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要畫中國畫,它高在什么地方。

董其昌 《錫山煙霞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董其昌又說,在繪畫時,我們一筆下來的時候,所有的乾坤都已經(jīng)定了,你已經(jīng)沒有辦法改變,就是你的“氣韻”已定。那么如何改變“氣韻”,也就是如何改變最“形而上”的部分?他給出的辦法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覺得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另外董其昌還研究中國畫如何改變你的氣質(zhì),等等。所以我覺得我對中國畫的了解,很多是從董其昌的思想、實踐中來的。



董其昌 《關山雪霽圖卷》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的畫特別細膩,他用的工具材料很好,墨那么黑,層次那么細膩,每一處進去都是一個天地。如果你去了解墨的制作工藝,好的墨有很多講究,才能產(chǎn)生這么好的作品。這一百年來,我比較喜歡溥心畬的畫,因為我覺得他是有條件看到好作品的。所以當我看到這次《董其昌書畫全集》印得幾乎跟原作一模一樣時,特別興奮。你能看到董其昌的墨一筆下去,它有種顆粒感,從粗的到細的,磨出來的那種感覺,你都能夠體會到。而且他用的墨那樣黝黑,可見當時制墨的工藝的水平,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那么好的墨了。我現(xiàn)在用最好的墨拿來磨,寫出來一個是黑度不夠,另外看上去木木的,沒有靈氣。但他的墨看上去是有靈氣的。故宮博物院已經(jīng)出過好幾套全集,我都很關注,包括《故宮藏四僧書畫全集》,特別是髡殘的畫,以前一直看得不多,但拿到畫冊一看,里面的筆墨那么細膩。髡殘筆墨的主要來源就是董其昌。董其昌以后直到清代,筆墨的豐富程度是超過宋元人的,我以前對這種說法不太理解,沒有這種感受,直到有現(xiàn)在這種條件,看到原作,看到這么好的出版物的時候,才會有這個感覺。黃賓虹說他家鄉(xiāng)的一些畫家筆墨超過宋元人,我以前想這個怎么可能?但是如果你看到那些原作,了解了安徽的制墨工藝,看到在特定的材料上所呈現(xiàn)的效果,你會相信真的是這樣,宋元人還真的是有不及之處。我們現(xiàn)代的一個好處,就是圖像可以和文字結合在一起看,以前都是分開的。很多收藏家收藏的作品都密不示人,一般人都看不到,于是很多人做研究只能通過文字。反觀現(xiàn)在,我們真的是很幸運,可以通過文字和圖像的對照去參悟一些東西。從這個角度而言,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時代,真的應該是人才輩出的時代。
(作者系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中心副主任、教授)

董其昌 細瑣宋法山水圖卷 上海博物館藏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