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朱中原丨寫碑之弊

    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1-07-07 16:14 作者:朱中原

      近年來寫碑者越來越多,書風越來越多樣。此為好事,但也容易陷入誤區。有一些人認為寫碑就是為了區別于帖,以為在帖的風格之外,另立一種風格,便是碑了。還有人認為,寫碑不需要書卷氣、文人氣,把字寫得齜牙咧嘴、張牙舞爪,求奇尚怪,就是尚碑了。

      這些認識上的誤區造成了寫碑過程中的審美偏差。比如,有人寫碑,不取經典,專取丑拙怪異、筆法粗疏的民間書風,于是學到了不少野路子,一味追求野逸之美,卻把真正好的東西丟掉了;有人寫碑,專棄書法的自然流變于不顧,故意將字寫得面目猙獰,生硬做作,并以此為美;還有人寫碑,專取小感覺小情調,而棄碑派書風的正大氣象。這些,并非是碑之弊,而是寫碑之弊。

      帖固然以流變為美,碑固然以硬朗為尚,然而無論寫碑寫帖,總不脫書法之本體。求流美者不宜棄硬朗,求硬朗者更不宜棄流美。

      要寫好碑,除了筆法要完備以外,更要知道碑的審美風尚。那么,碑的審美風尚是什么?是輕快流變嗎?是逸興橫飛嗎?是逸筆草草嗎?當然不是,而是正好相反。碑之所以為碑,乃在于其實用價值。廣義上的碑,無論是兩漢摩崖、碑刻紀銘,還是魏晉碑刻、墓志、造像,碑書總離不了其莊重肅穆的正大氣象,碑的社會功用是用于對生者的紀功頌德,對死者事功的表彰,所以其書風須嚴肅精謹、莊重典雅,而不是恣意妄為、率性而書。

      那么,寫碑何以為尚?筆者以為,當取正大之陽剛、廟堂氣象為尚。正大氣象者,在于字勢雄強,筆畫端嚴,體勢開張,充溢著陽剛之氣。論氣象,當以漢碑為最,其次為北魏碑、北朝碑,再次為南朝碑,最后為隋唐碑。宋以下之碑刻,于筆法及審美而言,則多不足觀。然此是取法。就寫法而言,又當以清代民國為最。清人寫碑,得其真髓,民國人寫碑,承清人之余緒,故仍然是碑派書法大放光芒。但相較于清,民國碑書每況愈下,至今日則筆法喪失殆盡,實可為嘆也。原因者何?清人寫碑,乃有其扎實之館閣楷書功底,也即清人碑書,乃以唐人楷法為底,以六朝碑為面,以秦漢為圭臬,又能化碑為帖,以帖學之風雅而融入碑法之端嚴凝重,以書卷氣融入金石氣,故能直逼六朝人風雅,而絕不似今人之面目。

      今人寫碑,則多以自我為主體,一味強調風格化與主體化,然因不諳寫碑之趣尚,一味張揚,隨意變化,又倡導所謂的正書行草化,故致筆法不純,氣格卑弱。何以不諳寫碑之趣尚?乃因今人不諳學問之故。清代民國寫碑書家,深諳碑學筆法,流傳有序,一絲不茍,又多金石學家,兼擅金石碑版之學,又諳審美趣味,故能筆法純正,氣息淵雅,書風流美。言及碑學筆法,今之寫碑書家,多不諳筆法,或筆法粗鄙、淺陋。或謂碑學筆法今已失傳,亦未嘗不可。清代民國書家寫碑,筆法流傳淵源有自,其多傳鄧石如、包世臣之法,心摹手追,未可一日懈怠。今之寫碑書家,多描摹其形,胡亂寫去,故多野路子。因此,書法無論碑帖,野未嘗不可,但需野而能逸,逸而能雅,方能得其精髓。清代民國人以學問養書,故其碑書能潤,而今人下筆即燥,能臻于佳境者鮮矣。

      (作者系《中國書法報》社長助理)

    編輯:陳燁秋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