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起,“崇古出新——高二適書風及師法承傳研究展”將亮相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這是著名書法家高二適書法作品首次集結在滬辦展,規模和質量均難得一見。高二適承傳給我們的財富不僅僅是書法藝術,更有為人風骨、學術精神。今天,我們研究高二適高深淵博之學術,展示其超邁古今之藝術,褒頌其磊落不阿之人格、發揚其堅持真理之精神具有特別之意義。
2015年,高二適先生作品展覽列入國家美術捐贈與收藏系列展,展于中國美術館,全面而系統地展出高老一百多件作品和大量的文獻資料,引起書法界、文化界的極大關注,反映熱烈,高老的學術和藝術以及其人格為廣大讀者更多了解。
高二適先生(1903—1977年),江蘇東臺小甸址(今屬泰州姜堰)人,二十世紀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博精國學,曉暢周易,詩文、學術與書法獨步文壇。
高二適先生書法名重一時。章士釗先生曾以“天下一高吾許汝” “唯望書家噪一高”譽之。在向毛澤東主席介紹二適先生時,逕稱其為“巍然一碩書也”。先生書法,出古入今,于近代碑學風氣之中,獨以帖學為宗,誠難能可貴,亦可見耿介之個性。其書學以章草筑基,參王羲之、張旭、唐太宗、孫過庭、楊凝式、宋克諸家筆意,糅合大草、今草而自成一格,筆力矯健,草法精絕,直可超邁前賢。嘗自云“出入千數百年,縱橫于百數十家,取長補短,自得其環,而又超乎象外”,堪稱“一代草圣”。先生書風昂揚,文氣堂堂,足見其對中國書史流變之高度把握,對時代及自身之清晰認知。
高二適先生于書法本體之研究可見其浸淫之深。其于《蘭亭序》《十七帖》《大唐紀功頌》《李貞武碑》《書譜序》諸種法帖不僅勤為臨習,還校勘補缺,溯源流,辨優劣,明得失,述心得。或以意得,或以形求,皆以筆錄而記其真見。于書法結體、章法、筆法諸要素均有入木之述評,實為書法美學精辟之論。其用功之勤,所涉之廣,所得之深,非泛泛之輩所可擬肖。
高二適先生力耕硯田,于書史、書論尤注心力。其于章草最為傾心,力倡“章為草祖”論,提出“章草為今草之祖,學之善,則筆法亦與之變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矣” “若草法從章法來,則高古無失筆矣”。于今世草書任意纏繞,不諳筆法源流,有撥亂反正之功。耗時十年,廣搜《急就章》注校考異本,排比審核,矯前人之誤,著就《新定〈急就章〉及考證》一書,存亡繼絕,匡正前賢訛誤,填補了我國書史空白。其于書后寫道:“吾國書史自漢而迄于今,已揭破抱殘守缺,而豁然成就一日新之局勢。”并預言:“吾華之書才書學,均能日起有功,則他日書家之應運而生,以迄于煥若神明,以頓還舊觀,則所謂中國書流讓皇象之語,八絕翁其不得專美于前矣。”
高二適先生最為世人熟知的亦讓其名聲大噪的乃是1965年與郭沫若的蘭亭真偽論辨,其不顧“世人矢的,被人唾嗓”,獨持己見,撰《蘭亭序真偽駁議》一文,立論精嚴,援據充分,確證《蘭亭序》為真非偽。其不畏權勢、堅持真理、“吾素不樂隨人俯仰作計”的學術精神與品格于此可見一斑。此論爭因毛澤東主席參與而影響極大,毛主席復章士釗信中云:“……又高先生評郭文已讀過,他的論點是地下不可能發掘出真、行、草墓石。草書不會書碑,可以斷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經書碑,尚待地下發掘證實。但爭論是應該有的,我當勸說郭老、康生、伯達諸同志贊成高二適一文公諸于世。……”與此同時,毛主席在致郭沫若先生信中指出“筆墨官司,有比無好”以促成高二適駁議文章發表。此文一月內二見《光明日報》《文物》雜志,為世人所矚目。
高二適先生一生優游于傳統國學,自稱:“讀龍門文、杜陵詩,臨習王右軍,胸中都有一種性靈所云神交造化此是也。”于古典詩文的研究與創作尤注心力。其師章士釗稱其學問“寢饋功深”,于“史實研究”能“無漏洞可塞”。其詩高古沉雄,留存有詩轍集三百余首,尤得力于江西詩派,從留存大量的文稿、信札可窺見其詩文造詣之深。 “讀書多節概,養氣在吟哦”,其晚年自撰聯或可作為其詩文氣節一生寫照。
高二適先生與師章士釗為忘年之交,其一生最膺服章并師事之,且多得章提攜。章士釗積多年心血而成《柳文指要》一書,高二適發現可供商榷處近二百處乃撰《糾章二百則》。并曰:“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其真率如此!師徒之誼足為當今借鑒。
高二適先生敬仰前賢,讀書至勤,更致力文化傳承。他在“文革”中仍不輟教學,在家中講授四書五經、為學生手抄古帖臨摹,他的學生很多成為書壇承前啟后的代表。高二適先生承傳給我們的財富不僅僅是書法藝術,更有為人風骨、學術精神。今天,在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程中,我們研究高二適先生高深淵博之學術,展示其超邁古今之藝術,褒頌其磊落不阿之人格、發揚其堅持真理之精神具有特別之意義。
本次在上海展覽,實屬緣分。一者,在韓天衡美術館展,因韓天衡先生青年時期的篆刻藝術便得到高老賞識,贊許有加;二者,早年高老就讀于上海正風文學院;三者,本次策展人青年學者尹航與李慧希乃高老外孫與外孫媳,他們組織展品、申請藝術基金、研究策劃展覽并設計展陳,做了不少工作。足見,中國傳統的“翰墨緣”在現實生活中的版本。也可以說,文化是生命美的源泉,智慧的源泉,將生生不息無窮止。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