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代大權丨擔當的品質 ​——新興木刻的精神遺產

    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1-05-13 11:21 作者:代大權

      興起于上世紀30年代的新興木刻運動至今己有90年了,但新興木刻并未老去,追根溯源,新興木刻所承載的精神遠比畫家宏毅,遠比作品深刻,遠比版畫本身更健碩、更長壽。

      中國傳統版畫因為在技術與藝術,共性與個性,復舊與創新等諸多理念上的曖昧混沌,一直無法卓然自立,新興木刻運動的興起首先是對理念的澄明,重組了版畫的社會基因,強調藝術與時代與大眾無法回避也不可或缺的行為邏輯,共生共榮、唇齒相依的生態氛圍。

      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歷史背景相比,中國當代版畫不但有了長足的發展,也有了延展的視野,它的探索、認識和表現維度都今非昔比,雖然在社會的影響力上不比前兩個歷史時期更大,但在對自身的認識和藝術的品質上,卻有著明顯的深化和提高。社會的發展規律與藝術的發展規律雖然不盡相同,但版畫也不能孤芳自賞,如果不以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來觀照藝術發展的特殊規律,版畫表現的維度就可能成為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小眾的探索就會成為孤軍流寇,直到因落后于人類文明的發展整體,偏頗于社會普遍的認知階段,而淘汰出局。因而社會的變革與進步,大眾的共識與欣賞,應該是當代版畫最應關注也最為敏感的主題。

      抓住主流,體現精神,在中國版畫發展的過程中,面對現實、面對歷史,版畫應該具備擔當的品質。在呼吁社會關注版畫的同時,更應主動地關注社會。在感慨社會的精神品質的同時,更應客觀地認識自身的精神品質。在強調藝術個性的同時,更應深刻地理解社會的共性。

      版畫應汲取自己在不同階段的歷史教訓,警惕今天成為袖珍的書票玩物、居室的點綴飾物、奇技淫巧的調試平臺、傻大黑粗的視覺游戲的可能。既不自戀自愛、自卑自嘆,也不逞強斗狠、妄自尊大。在拓展自身的表現可能和探索版畫的多元發展的同時,自覺地關注社會,關注現實,擔當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這是對社會與歷史的參與意識所決定的。就像版畫的發展并非僅憑版畫自己的努力,而必須與時代的發展互動互依才可能實現。

      判斷作品的好壞,首先要圍繞著對現實的關注,如此才能形成與時代的互動。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人的自覺自信始終是社會發展的主流精神。版畫的創作在體現這一主流精神時不應止步于戲劇性的情節表述上,人為營造所謂幸福的生活場景,浮淺地反映物質品質的提高,而要通過一般行為去把握共性品質,通過個體現象去提煉群體精神。在看似平常中思考變革的意義,也因此使藝術的表現更為深入,作品的內涵更為感人,精神的品質更為高尚。每個版畫家都是從自己的真實出發去尋求藝術的真實,在不斷的碰撞與磨合中充實完善著對生活的認識,在不斷的叩問和質疑中構成自己對生活的理解。

      對版畫的物性品質的關注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這一變化更多地反映了對版畫內在價值的認識。畫家的人性與材質的物性之間的矛盾作用,使版畫的語言有別于其他視覺藝術表現,人的進步首先是對自身生存空間的更為客觀的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更為和諧,人的質量的提升與物的質量的提升互為因果,在改變物質與自然的同時,人也被自己改造著。

      上世紀末,中國版畫有了一段穩定發展、休養生息的重要階段,這段時期大量作品的成熟使其數量轉化為質量,對版畫自身發展規律的認識也隨著質量的提升而有了明顯的深度。對物性價值的肯定顯然是版畫自覺與成熟的體現,這種自覺是在擺脫了被視為器物之后對自身器物存在的自覺,是在認識到自己便是目的而并非手段的成熟。物的存在決定了如果版畫不從版開始,便只有一般繪畫的價值,而畫如果不能從版起步,版就只是物的載體而失去精神品質。必須從版開始又必須回到畫上,這不但是版畫行為的邏輯屬性,也是版畫價值的本質所在。

      版的存在決定了版畫家的存在,卻決定不了存在的全部意義,版畫家在精神層面的追求是以版的表現為前提,以畫的結果為目的,這是畫家與工匠的區別,也是版與畫、物質與精神、感情與理智的區別。從版開始,目的是回到畫上,如果僅以版的物理或化學作用為追求的目的,僅以材質與技法的變化為表現結果,版畫便只有工具的價值而無法成為人類精神與文化的載體。

      版畫在未來的發展中勢必要不斷擴大自身的營養圈,使積極的傳統與開放的現代貫穿為版畫生存的生物鏈,深刻理解新興木刻運動更為宏博的精神遺產,如果說過去的時代產生了過去的版畫,那么今天的時代肯定應該有今天的版畫。歷史孕育了今天,今天對歷史的責任便是一步一步地繼續前行,路自當一尺一尺的延展,孜孜不輟,功不唐捐。

    編輯:陳燁秋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