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陶瓷文化遺產保護: ​鄉村振興建設的“新推手”

    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1-06-07 15:30 作者:陳寧 鄭彬

      中國有著悠久的陶瓷燒造史和豐富的陶瓷文化遺存。陶瓷文化遺產既有古陶瓷、古窯址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陶瓷工藝、陶瓷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與鄉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鄉村遠離鬧市,地廣人稀,農業和手工業有條件在這里融合發展,因此,陶瓷文化遺產大多分布在鄉村,尤其是在南方,天然的地理優勢和資源為附近鄉村制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原料。實現鄉村振興,有利于陶瓷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保護利用;保護陶瓷文化遺產,同樣也能夠助推鄉村振興建設。

      目前,陶瓷文化遺產保護在助推鄉村振興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以景德鎮浮梁縣進坑村為例,它保存有完整的古陶瓷生產遺址廊道,近年來依托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厚重的陶瓷歷史文化,“忙時種田、閑時考古”,聯合村民重點打造了以農耕文化為特色的田園風光,展示了以青白瓷制作為特色的陶瓷文化遺產,培育了以綠色生態和古陶瓷文化為特色的休閑觀光產業,形成了集農業生產、陶瓷文化和休閑旅游于一體的村落,該村的發展為中國的鄉村振興建設提供了新思路、新樣板。類似的例子,還有河北省邯鄲市彭城鎮的富田村。該村是磁州窯富田遺址所在地,是目前保存最好的磁州窯遺址,擁有一套完整的制瓷體系。更難得的是,這里的制瓷體系至今仍在運營中。該村依托現存的陶瓷文化資源,建立了磁州窯富田遺址博物館,倡導文化體驗式旅游,并開展多樣化的學術活動,村民則依托現代網絡,創新產銷模式來增加收入,為推動鄉村振興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通過這些范例,我們可以窺見陶瓷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建設之間的互動發展關系:通過提高村民的陶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激發其文化自信心,使村民主動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活動中;政府部門則可通過制定政策,引導村民,對鄉村景觀進行適當改造,如建造村史館、古窯址博物館等文化建筑;適時舉辦一些當地的特色活動,根據具體情況成立鄉村振興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古法陶瓷制作,傳承保護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積極發展陶瓷文化旅游經濟,利用網絡銷售渠道,拓寬商品銷售市場,使鄉村保持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面貌。

      當然,在陶瓷文化遺產保護助推鄉村振興建設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地方的陶瓷文化遺產保護還僅停留在“口頭”上,以文化館收藏或圈地保護的形式仍然存在,與真正的保護還有差距;有些“陶瓷村”經濟基礎薄弱,基本設施不完善,景觀設計不合理,專業人才匱乏;村民對文化生活的整體參與度不高,主人翁意識單薄;傳統制瓷工藝尚未進入鄉村振興產業的生產鏈,文化造血功能不強;文旅產品宣傳力度不夠,品牌建設緩慢等等。筆者通過調研、觀察和思考,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積極尋求政府和社會力量的支持,如通過立項建設、招商引資、引進人才、激發村民積極性等,多方團結協作,共同助推陶瓷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合理利用。浙江龍泉小梅鎮金村是大窯龍泉窯遺址的核心保護區,2016年金村遺址成功入選“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名單。大窯龍泉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占地面積9.74平方公里,引進投資4.5億元,其建設內容包括遺址保護區、游客服務中心、遺址展示博物館等。

      二是陶瓷物質文化遺產和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重。鄉村古陶瓷窯址、窯爐、水碓及其相關的古建筑等需要統一清理和修整,通過制定村規民約,設立窯址巡邏制度以及相應的獎懲制度,全面提升村民和游客對陶瓷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對于古陶瓷燒造技藝、古窯址資源等進行數字化記錄,并招收學徒,注重工藝傳承,適時舉辦相關的民俗活動,使陶瓷文化遺產得到“活態”的傳承和保護。

      三是整體改造鄉村景觀,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統一鄉村景觀的整體風格,切忌南轅北轍、格調不一,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要相互映照;整體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以發展陶瓷特色鄉村旅游為目標,完善配套設施。如位于湖南長沙望城區彩陶源村的銅官窯遺址,其遺跡以及周邊環境基本保持原貌,所建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

      四是明確鄉村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制定規劃。在鄉村振興建設與陶瓷文化遺產保護的規劃中,要充分發揮鄉村活動所帶來的增加就業功能、展會功能、旅游功能、教育功能、文化熏陶功能等,大力培養專業人才,并強化研究性工作,做出適合本地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同時,大力發展陶瓷特色鄉村產業,推進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力爭促使傳統陶瓷技藝進入陶瓷企業生產鏈,開辦特色化的鄉村產業,實現文化的自我造血功能。

      五是加大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的宣傳力度,形成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創新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的產銷模式。要有針對性地對鄉村陶瓷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合理設計和包裝,將傳統元素與現代產品形式深度結合,提高其吸引力。并且,樹立強烈的品牌意識,注冊品牌商標,開拓具有獨特競爭力的市場。靈活利用“兩微一端”的網絡推廣功能,以及報紙、期刊、電視廣告等傳統營銷方式,推動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的宣傳力度。如陜西澄城縣堯頭村以堯頭窯遺址和古樸的老街風味為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成為當地富有文化特色的亮麗名片。

      鄉村是中國陶瓷文化遺產生成的重要場域,也是當前陶瓷文化遺產最豐富的地方。在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應將陶瓷文化遺產保護深度融合其中,實現陶瓷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建設的有機統一,這樣方能彰顯陶瓷文化遺產的應有價值,為鄉村振興建設拓寬路徑、增添活力。

      ▲景德鎮進坑村東郊學堂依宋代趙佶《文會圖》宋宴場景進行的復原

    編輯:陳燁秋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