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百年豐碑丹青鐫刻

    來源:美術報 2021-07-06 16:48 作者:范迪安

      中國美術的百年發展與黨的百年光輝歷程相疊印,與黨的事業的發展壯大同頻共振,體現出廣大中國美術家鮮明的文化使命和責任意識。中國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進入20世紀后,中國美術在社會積貧積弱、遭受外來侵略的境遇下謀求發展之路,也在外來文化傳入中國畫壇的背景下求索新途。正是在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引入與傳播,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文藝新潮,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促使中國美術家在迷茫中攥握思想的光亮,在困頓中堅定文化的理想。從百年來的中國美術中,能夠看到黨的歷史的視覺表現不斷地展開,描繪黨所領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越來越成為普遍的文化自覺,由此貫串成中國美術從20世紀走向21世紀的時代華章。

      表現黨的歷史的美術作品,從創作方式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歷史中的創作,一類是走進歷史現場的創作。在歷史中的創作指的是藝術家在當時的現實情境中自覺在思想上擁護黨的政治路線和行動綱領,深切感受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培植起文藝思想上的普羅意識、工農意識、人民意識,大量反映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風貌,描繪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天辟地、改天換地、翻天覆地的偉大實踐。從1920年代開始,許多美術家就積極用藝術反映現實,作品體現了揭露黑暗、追求民主的思想鋒芒。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戰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在延安形成了革命文藝的中心,江豐、胡一川、古元、力群、彥涵、羅工柳、王式廓等一大批美術家奔赴延安,在“魯藝”的革命文藝教學與創作研究的新氛圍中形成了革命美術創作的熱潮。以《減租會》《飲》《當敵人搜山的時候》《改造二流子》等木刻版畫為代表的作品,反映了黨所領導的抗日斗爭與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新風尚,在作品的現實性中反映了黨史的豐富篇章。1942年,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了革命文藝的重要性,系統總結了“五四”以來新文藝運動的經驗,回答了中國革命文藝中長期爭論的一系列根本性的問題,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和黨的文藝路線,為黨史美術創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新中國成立之后,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指引下,描繪黨史的主題性美術創作成為新的主流。從1950年代至70年代,當時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先后組織了四次大規模的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一大批富有才華的美術中堅力量全力投身創作,產生了一大批歷史性、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美術經典,如《開國大典》《前夜》《前赴后繼》《狼牙山五壯士》《毛主席在十二月會議上》《劉少奇與安源礦工》《百萬雄師下江南》《英勇不屈》和《東渡黃河》等油畫作品,《主席走遍全國》《說紅書》與《北平解放》等中國畫作品,以《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為代表的一大批雕塑作品等。通過這些作品,黨的歷史得以形象再現,在博物館展陳中彌補了歷史影像的不足,在人民群眾心目中增添了對黨的擁護愛戴情感。美術家走進歷史的現場,挖掘主題的內涵,深化了現實主義的藝術表現力,通過“以圖證史”,構筑成黨的歷史的視覺敘事。一些重要的黨史段落尤其集中地得到表現,例如在表現紅軍長征題材的美術創作中,《紅軍不怕遠征難》《強奪瀘定橋》《紅軍過雪山》《送別》《革命理想高于天》等油畫作品,《巧渡金沙江》《六盤山》等中國畫作品,《二萬五千里長征過草地》《雪原峽谷》等版畫作品,以不同畫種共同匯聚呈現出長征的驚世之舉和偉大精神。

      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表現國家民族集體記憶和黨史題材的創作得到深化,通過在創作手法、形式風格與題材內容上的多元化拓展,呈現出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時代新象。這一時期如《碑林》與《太行鐵壁》等中國畫作品,以充沛感情和細致筆墨描繪革命先烈的形象,通過象征性手法表現革命歷史人物與事件,以藝術形式語言的創新烘托出黨史題材的精神內涵,連環畫《地球的紅飄帶》,中國畫《人民和總理》《李大釗、瞿秋白、蕭紅》等,也是這一時期涌現出的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的佳作。新時期的美術創作呈現出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隨著時代發展,對于革命歷史與現實主題的理解和表現方式發生了相應變化,特別是青年一代美術家們都嘗試運用具有個人風格的藝術語言,達到對重大題材創作表達的突破與超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不斷重視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組織和研究,設立了多個主題美術創作工程項目,將新時代的黨史主題美術創作引入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美術家自覺投身黨史主題美術創作,呈現出群情振奮、爭先恐后的創作熱忱。從“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廣場的大型主題雕塑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黨史主題美術創作在組織上更加科學嚴密,由黨史研究機構遴選出的黨史題材為美術創作提供了構思路徑與范圍,黨史專家在創作過程中參與指導,而每一位創作者則根據自身專業擅長,擇取不同角度切入主題,使黨史主題得以轉換為形象的表達與視覺的敘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實現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思想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統一,如何在弘揚現實主義美術創作傳統的基礎上展現新的藝術追求,如何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時代佳作,既成為時代賦予當代美術家的重要使命,也成為中國美術家以藝術創作回應時代的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創作標準;在給中央美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中指出:“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大家認識到:“思想精深”是文藝精品的首要標準,也是衡量美術作品的思想導向價值,要求作品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思想性,深刻揭示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趨勢,體現對于人生理想和價值的崇高追求;“藝術精湛”是衡量文藝作品的審美價值,要求美術作品以審美的方式觀照生活、把握世界、傳達思想;而“制作精良”是衡量文藝作品的生產品質價值,要求美術工作者以嚴肅的藝術態度和嚴格的藝術標準用心打磨作品。這三個指標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新時代判定一件美術作品能否反映時代、在美術創作本體和社會價值層面實現突破的重要評價標準,鼓舞著廣大美術家胸懷使命,不負時代,在黨史主題美術創作中投以重力,潛心研究。

      縱觀新時代黨史主題的美術創作,有幾個鮮明的特征:一是全景呈現,構成恢弘史詩。就題材而言,有許多是重畫,但在構思立意上賦予新的角度,在構圖造型上追求新的形態,使一批黨史重要題材有了新的表達。隨著黨史研究的深入,許多以往未曾表現的“新”題材擺到了美術家面前,創作的前提是先行學好黨史,到黨史題材發生的“現場”去實地感受、搜集材料,作全新的呈現。在新時代黨的事業新發展這個歷史階段,許多題材更是美術家感同身受的當代現實,需要深入生活,使視覺表達典型化、具體化。正是通過各項“工程”的推動,黨史主題創作有了時代的政治站位、文化方位、學術定位,大量作品匯集成反映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丹青史詩。

      二是重在內涵,塑造精神圖譜。黨史美術創作不僅重在“寫真”,更重在“傳神”、“鑄魂”,反映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砥礪前行的精神風貌,表現黨在百年征程中凝聚起來的精神追求,廣大美術創作者在創作中走進黨的歷史,思想受到感觸,心靈受到震撼,情感受到升華,與黨史人物展開了情感的交流共鳴,許多作品在描繪黨的重大歷史事件時注重把握精神的內涵,在刻劃黨的領袖、英雄楷模和人民形象中重點刻劃人物的精神氣質,使作品擁有豐沛的生命景象,黨的精神圖譜散發出奪目的光采。

      三是追求創新,充分展現魅力。20世紀以來的中國美術家都憧憬創作出“大畫”以表達深刻的思考,實現“充實之謂美”的中國傳統美學理想。新時代的黨史主題美術創作提供了實現“大畫”理想的條件,也促使美術家努力探索重大主題的“宏大敘事”,這批作品大多場景宏闊、視域寬遠、人物眾多,尤其在視覺角度上,美術家積極應對圖像時代的挑戰,反復從藝術的角度進行構思構圖,讓形式語言體現出新時代的特征,在光與影、色彩與色澤、筆觸與筆意等方面突出了視覺藝術語言的獨特魅力,在人物塑造、細節刻劃和筆墨表現性上都實現了歷史性的超越,使觀眾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得到視覺的震撼,進而融入畫面,融入歷史的空間。

      (范迪安 原文有刪減)

    編輯:陳燁秋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