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考古挖掘現場直播,讓沉睡千年的三星堆成為了“頂流”,也讓三星堆文創“火”了起來。三星堆文創的火爆走俏,反映了文創設計的年輕化定位趨勢。抓住年輕人的心,就等于抓住了文創設計的藍海和未來。但正是因為面對年輕世代,在讓構思創意變成實物之前,設計師們還有不少問題需要思考。 ——編者
文創是個說不完的話題。
今年的清明小長假,除了旅游行業復蘇的消息令人鼓舞,三星堆文創脫銷的新聞也引人注目。其實,不只是清明小長假,三星堆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僅3月27日當天的文創收入就達到11萬元,同比考古大發掘之前增長了5.32倍,超2020年國慶黃金周平均單日銷量,已經為之后的小長假文創設計產品脫銷埋下了伏筆。
有設計師深入探究,發現用三星堆的IP做文創,這些國寶形象本身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就連與三星堆博物館達成合作,為其設計開發文創產品的宇宙塵埃公司CEO曹宇哲也表示過,三星堆文化擁有很強的符號性,與國內其他博物館有顯著差異。這成為以三星堆出土的國寶為原型的文創,能在年輕人之中掀起熱潮的原因。
不只是舉著“自拍桿”的青銅立人像、撞臉“憤怒的小鳥”中綠色小豬的陶豬,憑借萌趣的形象再度翻紅,三星堆“迷你國寶”系列推出的多款盲盒,更是俘獲了年輕人的心,讓他們拆盲盒拆得不亦樂乎。
《中國文博文創消費調研報告》數據顯示,1990年后出生的消費者占比超過了53%,其中“95后”的占比更是達到了30%。而近些年“國潮”興盛,年輕人也是背后的消費主力軍。尤其,在設計之都上海,近年來憑借創意圈粉年輕人的文創佳作不在少數。
要實用要有趣設計定位愈發清晰
毫無疑問,文創設計是潛力無窮的“寶藏”。2019年,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曬出故宮“賬單”,其文創年營業額達到15億元,超過1500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營收水平,引發了轟動。顯然,故宮文創僅是開了國寶文創的頭,文創設計的蛋糕才剛剛做起來。
而隨著挖掘的深入,關于文創設計功能定位的討論也不斷“更新”。按照單霽翔的說法,博物館的文創設計來自人們的博物館情結。然而,人們很快就發現,這種“文藝范”的說法并不能全然概括故宮文創的成功。
根據業內人士的透露,在最初做策劃時,故宮文創的目標客戶群定位傾向于35歲到50歲的人群,并且以男性為主。因此,初代的產品在設計上氣質偏向嚴肅、傳統,推出之后在市場上波瀾不驚,銷量并不十分突出,消費者僅限于將其當做普通的旅游紀念品。
不過,之后故宮文創開始了年輕化的嘗試,“朕很萌”等年輕化產品在流量和銷量上的雙重火爆,讓策劃者和設計師們“偶然”發現了龐大的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群體。于是,故宮才調整步伐,將更多的研發設計的注意力落到年輕人身上。于是,一批包括宮貓守衛、貴妃口紅和乾隆萌物等讓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設計,源源不斷地被推向市場,而且大都獲得了熱烈的反饋。如果你再翻看故宮文創近些年的作品,不難發現,35歲以下、以女性為主的用戶,已經成為故宮文創售賣的消費主力。
而另一方面,各大博物館、藝術館、地標、景點也早已開始了文創設計“出圈”的嘗試。和故宮文創通過不斷試水,找準定位一樣,其他文創產品的設計師也在一點點摸索適宜的定位。先是撕去旅游紀念品的標簽,成為這一行業的共識。緊接著,文創產品是“日用品”,而不是“擺件”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要實用,否則買回來何用,正憑此理念,上海博物館推出的“展覽+文創+輕餐飲”形式廣受歡迎。在“董其昌大展”上,人們能消費的不只是見過印著董其昌畫作的絲巾眼罩和香囊,還可以一品董其昌當年吃過的松江米糕。不僅要實用,還要在情景交融中傳達出有趣的新意,成為上海文創大行其道的“招牌”。
而現在,隨著三星堆文創盲盒的火爆,如何打入年輕群體的市場,用創意擊中年輕人的心,成為行業內設計師們最關注的話題。
年輕人文化來襲精準搭上時代節奏
讓文創與盲盒跨次元碰撞,上海的文創人和設計師們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去年,是貝多芬250周年誕辰,上海音樂廳為了紀念這位音樂巨匠,不僅推出了6個造型各異的貝多芬文創玩偶,還特設了“盲盒”。
而之所以選擇做“盲盒”,源于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的“親子調查”。文創產品司空見慣的“常規打法”是打造一款定制杯子或者一本手賬,也符合實用有趣的設計要求。但方靚他們這一次想做的是研發一款能引起年輕人熱切關注的產品。帶著這個問題,她問了身邊的不少00后,第一個“調研對象”就是方靚的兒子。
“你們為什么不做盲盒?”方靚兒子的提議幾乎得到所有調研對象,以及研發設計團隊的認同。于是,在這群00后的推動下,6個圓臉蛋胖身材,有著標志性中分卷發的貝多芬玩偶誕生了。他們分別彈奏鋼琴、拉小提琴、吹單簧管,“Q萌”的造型令人忍俊不禁。
去年雙十一,不僅一整盒貝多芬賣出幾百套,單個盲盒也賣出近百個。更讓他們感到驚喜的是,在售后的網絡社交圈二次傳播中,盲盒成功“出圈”。在各種網絡社交平臺,不少買了貝多芬盲盒的樂迷特意為玩偶錄制短視頻,還有人比照著“杜甫很忙”的思路給“貝多芬”的臉上畫上各種表情。二度創作、產品的社會媒體分享既給年輕人帶來樂趣,又再次與音樂廳產生了連接,這也是文創人和設計師更樂于看到的。
小眾文創能有這樣的斬獲,方靚將其歸結為“不經意間踩到年輕人的點”,“擊中了年輕人的心”。實際上,方靚所說的年輕人,在很大程度是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Z世代”。因為他們受到互聯網、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因而又被稱為網絡世代、互聯網世代。隨著新消費的崛起,國潮風、盲盒熱、彈幕文化、朋克養生,一系列標簽勾勒出了Z世代消費人群的行為畫像。
不只是上海,全國各地的文創工作者也都在尋找進入年輕人市場的敲門磚。在“唐宮小姐姐”走紅之前,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就引起了不少年輕人的注意。他們把“盲盒”概念和文物結合,把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鑒、銀牌進行微縮再設計藏進土中,通過盲盒的形式售賣,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玩家“尋寶”。
用艾媒咨詢CEO張毅的話來說:“當Z世代逐漸成長為新一代消費擔當,互聯網迅速發展下,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傳統消費數字化之外,Z世代青睞的精神消費——新文創,也正在新消費風起云涌下迎來革新。”
不炒作不盲從健康引導理性熱愛
從最開始的膠帶、書簽,到現在的家居、服裝,再到彩妝、護膚品,在年輕消費者的集體塑形之下,文創產品不斷迭代。時下,有著強烈的情感代入、傳統文化元素豐富、緊跟潮流充滿圈層樂趣的文創產品,成為最新一代文創產品的“標配”,也是最容易受到年輕消費者青睞的設計。
文創設計行業自故宮文創開啟先河以來,整個發展過程不到10年,行業從業者已經變得越來越專業。但如何把握文化底蘊、創意設計,以及商業利益之間的平衡,對文創產品開發者、設計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如同燒陶瓷一樣,需要師傅去掌握火候,這些問題暫時都還沒有標準的方法論。
不過,可以明確的是,文創設計開發也要守住“底線”。比如,作為非營利機構的博物館,在保護文物、傳播文化與適度商業化之間需要平衡,不能為了商業化而走偏,同時,也不能就此固步自封。
而更重要的是,在抓住年輕人的心的同時,還要對他們進行健康有益的正面引導。眾所周知,年輕人的身心還在發展塑形階段,思考能力和辨識能力正在養成階段。也正因如此,有人趁機炒作,而不明所以的年輕人盲從、跟風的現象偶有出現。意識到年輕人的身心特點,文創策劃者和設計師應該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盡力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讓文創設計產業和年輕人一起健康快樂地成長在陽光之下。琳恩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