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因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對文化藝術事業(yè)作出了突出貢獻的專家。安徽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授予他“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號。他是1949年后美學史論的重要開拓者之一。提到美學,人們大都會認為它是藝術哲學上的事,是研究文學藝術的一種高深而又枯燥的理論體系,而郭因的貢獻,正在于把美學從“象牙之塔”引入到了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我們有幸拜訪了這位長期跋涉在美學研究領域的傳奇人物。
郭因,曾在海內(nèi)外出版學術專著多部,主要有:《藝廊思絮》、《中國繪畫美學史稿》、《審美試步》、《中國古典繪畫美學中的形神論》、《中國古典繪畫美學》、《先秦至宋繪畫美學》、《元明繪畫美學》、《中國近代繪畫美學》、《山水美與繪畫》、《藝術美的創(chuàng)造與欣賞》、《我的綠色觀》、《書頭書尾》、《郭因美學選集》等。與人合作的有《中國美術》、《新安畫派》、《綠色文化與綠色美學通論》等。主編或與人共同主編的有《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安徽卷》、《安徽文化通覽簡編》、《中國畫論》、《學術百家》、《安徽文化史》等。發(fā)表學術論文及其他各類文章數(shù)百萬字。
以下是《文史名家》訪談實錄:
問:郭老好。您今年90多歲了,請問您最近在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你們進門的時候,不曉得你們注意到門上那一副春聯(lián)沒有。上聯(lián)是反思歷史,下聯(lián)是關注新聞。反思歷史和關注新聞,是我一直以來所做的工作。今年把它作為一個重點,是因為過去我們所知道的歷史未必是完全真實的,要想真正了解歷史,從歷史當中得到必要的經(jīng)驗和教訓,必須知道歷史的真相。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找到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前進的方向。除了反思歷史,更應該關注當代的新聞。所以下聯(lián)是關注新聞。知道了真實的新聞才好認真去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切。任何一個做學問的人,甚至于任何一個從事不同職業(yè)的公民,恐怕都要了解真正的歷史和真實的新聞,以便自己在人生的歷程當中做出自己的最佳選擇。
問:您是如何看待美學這門學科的呢?
答:美學,我給它下了一個不同于別人所下的定義。我認為美學是幫助人類根據(jù)美的規(guī)律美化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一門科學。人類的終極追求,應該是一個真善美的世界,是一個以真善為基礎的,達到美的境界的這么一個人類社會。美學,就應該成為服務于人類的終極追求的一門科學。這也就是中國美學界前輩朱光潛所走的一條道路。我總結(jié)朱光潛的一生:做人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yè);做學問是以西方美學之花接中國儒家思想之木;終極追求是人生藝術化。我搞的美學也是以人生藝術化作為終極追求的美學,只是說法有所不同。

郭因與朱光潛合影
問:您怎樣理解美學對于整個世界、整個人類的影響?
答:和諧為美。我所說的人類的主觀世界和人類的客觀世界都美好,也就是說這兩個世界都和諧,人與自然要和諧,人與人包括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要和諧,更重要的是人自身要和諧,身心和諧、生理和心理各因素都要和諧。一個客觀世界,一個主觀世界,這兩個世界都美化了,也就是都和諧了,美學的目的就達到了,美學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都說文學是人學。其實在我看來一切學問都是人學,一切學(科),都為了人類而存在。假設人類不需要這種學(科),它就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發(fā)展。文學要想完成自己作為文學的使命,也應該致力于使人的主觀世界和人的客觀世界美化起來。
問:您作為中國綠色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請您具體介紹一下綠色美學好嗎?
答:綠色美學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追求三大和諧,美化兩個世界,走綠色道路,奔紅色目標”。追求三大和諧就是我剛才所講的那三大和諧;美化兩個世界,就是我剛才所講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美化。走綠色道路,是走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符合生態(tài)要求的道路;而所謂紅色目標就是共產(chǎn)主義這個目標。我所理解的共產(chǎn)主義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里面首先談的,然后在各種著作當中所進一步闡述的共產(chǎn)主義。那就是人克服一切異化,復歸人的本質(zhì),全面發(fā)展,自由自覺勞動創(chuàng)造,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對立沖突根本解決,社會成為所有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自然成為人類的無機的肉體,這是我所理解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這樣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也正是我所提倡的綠色美學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問:您這樣一路走來,記憶最深刻的經(jīng)歷是什么?
答:我從虛歲33到虛歲53,是飽受磨難20多年,也就在這期間,我開始鉆研美學,我覺得這個世界終歸會好起來的。我們應該為美好世界的早日到來去努力求知。在農(nóng)場勞動的四年多,我忍著饑餓和勞累,抽空看了不少書,寫出了一本《美學散論》,二十幾萬字。在家里待業(yè)的十幾年當中,我寫出了一本《中國繪畫美學史稿》、一本《藝廊思絮》、一本《生活用品的美學》,還寫了許多單篇文章。其中,《藝廊思絮》和《中國繪畫美學史稿》,上世紀80年代分別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和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美術界和文化界曾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問:那是怎樣的一種信念鼓舞著您?使您一直堅持讀書寫作呢?
答:只要一心想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想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我就一定會有出頭之日。我就是本著這個信念,苦苦地跋涉,苦苦地讀書,苦苦地寫作的。
問:您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和您的人生經(jīng)歷有什么關系?
答:我的成長過程飽經(jīng)憂患,一個飽經(jīng)憂患的人,不僅對自己的命運要做思考,要考慮自己該怎么辦?由于個人的命運跟國家的命運跟整個人類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也就不由得要考慮國家的命運、人類的命運。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我覺得應該研究使整個人類都幸福的這樣一種學問。我考慮到人類只有和諧相處、互愛互助、共同求真求善求美,又能得到真善和美,才能真正幸福。所以我就研究并提倡了追求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人三大和諧,人類的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兩個美化的綠色文化、綠色美學。幾十年來,我們建立了一個學會、一個文學社、一個書畫院來研究宣傳與實踐我們的主張。現(xiàn)在我又正在倡議籌辦一個綠色三農(nóng)論壇,準備把追求“三和諧兩美化”的綠學主張貫穿到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農(nóng)民中去,為國家的新農(nóng)村建設提供一點助力。我雖然已經(jīng)94歲了,但是我還有點余光余熱,還想為社會作點微薄貢獻。
問:您的書房門頂掛有一塊橫匾,是賴少其先生題寫的“非非齋”三字。請問有什么寓意呢?
答:非非,簡單點說就是求是;詳細點說就是:以人之是,非我之非,也以我之是,非人之非。以古人之是,非今人之非,也以今人之是,非古人之非。以外國人之是,非中國人之非,也以中國人之是,非外國人之非。非一切之非,求一切之是。
問: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
答:我從小就喜歡看畫,喜歡看書法,自己也臨摹過一些畫譜,但是以后由于自己從事的工作跟美術不太沾邊,就長期不搞了。
正式開始寫字畫畫是87歲以后。84歲到87歲,我還在主編兩部書《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安徽卷》《安徽文化通覽簡編》。完成之后,因為自己的體力腦力視力聽力都開始全面衰退了。我心想87歲以后,身體還比較健康,我該做點什么呢?
看書,5號字我已經(jīng)看不清楚了,看多了也受不了。人家打電話來我也已經(jīng)聽不清楚了,所以我就學會了用手機用微信跟人家交流。還有一些時間,就用來寫字畫畫了。寫字、畫畫,我自己覺得很差,但是有人覺得不錯,也就搞了兩次書畫展,出了書畫冊。我也向家鄉(xiāng)捐獻了一百幅書畫作品,又捐獻了我的一些著作和一些手稿,家鄉(xiāng)為此還建立了一個郭因文墨館,收藏與陳列了這些作品。現(xiàn)在我也不是天天寫字畫畫,興致來了,就寫一點、畫一點。
寫字畫畫對我來說是一種養(yǎng)生方式、休息方式,對身心健康有好處,對社會大概也有點用處吧!我還會繼續(xù)搞下去。

問:在您看來,一幅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應該具備哪些元素呢?
答:藝術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關系問題。就繪畫來說,它要反映審美客體的形體美和精神美,要表現(xiàn)畫家作為審美主體的思想感情的美,也當然要有形式美、技巧美。
更重要的是,藝術家要表現(xiàn)這個時代。你是這個時代的人,就應該表現(xiàn)這個時代的人和這個時代的事物,特別是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這個時代的風貌、這個時代的精神沒有許多作品去反映,后代就無法通過繪畫來了解這個時代。我們這個時代最重大的事件是什么?最重要的人物是什么?我認為是能夠使社會不斷進步、使歷史不斷發(fā)展、使人民不斷增進幸福的事件和人物。這樣的題材才是最好的題材,表現(xiàn)這種題材的藝術作品才是珍品,才能千秋不朽。
問:您對書畫家們的建議是用筆墨藝術,弘揚社會的主旋律?
答:對。文學藝術也好,社會科學也好,科學技術也好,它都應該使歷史不斷地發(fā)展,社會不斷地進步,人民不斷地有愈來愈多的幸福感。
問:安徽是書畫大省,有很多美術家們在藝術道路上不斷地探索。您有什么話想對他們說嗎?
答:我經(jīng)常跟年輕的藝術家們講我這一套觀點,我很希望年輕的藝術家們能夠聽得進我和別人的一些有益的觀點,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業(yè),搞好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夠創(chuàng)造出千秋不朽的珍品。
采訪結(jié)束后,郭老應我們要求欣然題寫了“真善美應是人類的永恒追求”的書法作品,細細品讀,感動不已。在這個時代,郭老執(zhí)著地傳遞著愛與美,為使人類的主客觀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在堅守著、呼喚著……

(記者:楊雪 丁健)
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