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堅》(雕塑)中國美術學院創作團隊
《五四運動》(油畫)許江、孫景剛、鄔大勇
《人才強國》(中國畫)黃駿

《延安文藝》(雕塑)楊奇瑞

《井岡星火—朱毛會師》(油畫)章仁緣

《秋江帆景》(漆畫)羅林儒
《拉網》(漆畫)鄭力為
《江南屋》(漆畫)喬十光、吳冠中
《馬蹄蓮》(漆畫)吳可人
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遵循,掀起與時代同步、以精品奉獻人民的高潮,尤其是結合建黨百年的契機,全力投入大題材的創作,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大家都自覺擔當,高度重視這場人民史詩創作的機遇,從心里把國家的重大題材創作看作光榮的歷史任務,要在創作中磨一份成長,獻一份擔當,實現一份價值。重大題材創作,將繪畫的語言研究作為敘事倫理的問題提了出來。大家在大歷史、大現實的追問中,在人民生活和藝術家使命中長相浸潤,對語言倫理的認識有了一個時代的提升。創作者們所關心的并不僅僅是語言的實驗和探險,而是人類的價值是否可以反復錘煉和再造、反復起作用的問題,是我們的修辭可否不斷地得以復興和深化的問題。重大題材與大時代的大風云相連,與歷史的命運和人性的光華相連。它需要“修辭立其誠”,需要與其內涵高度相一致的語言倫理的建構。所以,這些大題材創作,帶著我們反反復復回返人類理想和人類價值的歷史高度,塑造其藝術所維系著的人民觀念和倫理意識。
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必須堅守人民立場,書寫人民史詩。近期,劉文西藝術展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劉文西先生早年長于江南,學于國美,卻一生扎根于陜北,并以史詩般的創作,成長為人民藝術家。看劉文西先生的畫展,面對百米長卷《黃土地的主人》,我們倍感震撼。我們感受到一個偉大藝者的諸般傾心,首先是他濃濃的人民之心。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那解放區的人民是怎樣的形象?劉先生的人物便是回答。他以滄桑與淳樸、真摯與豪放相交織,塑造翻身解放的人民的精神圖譜。他把黃土地的高原氣象、人種形貌,用筆墨鑄成一種大山大源、大風大漢的美感。他更是把源于延安圣地的偉大革命,淬煉成中華民族的豪邁神采,淬煉成創業者的史詩表情。他把一個時代、一片地域、一段歷史畫成一張臉、一幅肖像、一份神情。這是真正的人民塑造,是經典性的地域和時代的風采鑄造。這正是寫在民族復興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大地上的作品。文藝要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進程給予最熱情的贊頌,對一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拼搏者、一切為人民犧牲奉獻的英雄們給予最深情的褒揚。
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用精品開新境。修辭立其誠,創新尤要有思想的深度,要有傳統的繼承。2021年,聚焦建黨百年這一主題,中國美院全面參與了國家和浙江省的多項工程,從繪畫、雕塑到電影、歌劇,全線出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攻堅》巨型雕塑歷時三年多,一次次審稿,一次次打磨,最終佇立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博物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中,有30件作品由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創作完成,入選數量和質量均居前茅。反映中共二大及《黨章》的戲劇《輔德里》,在40多天內橫跨華東四省九市九站巡演,打造了一堂“好聽好看好懂”的藝術黨課。由浙江影視集團、中國美術學院共同出品并上映的主旋律電影《云霄之上》,自選題材、自籌資金、自創路徑,催生了美術院校的龍標元片,并成功斬獲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集體)以及最佳攝影三項大獎。百年華誕的各項工程,是一個時代的工程,是學院精神鑄煉的工程,它必將以豐碩的形象,留在大家的記憶中,留在中國美術教育歷史之上。
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必須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為什么優秀文藝作品受到歡迎?歸根結底在于它們堅守了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了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了中華美學風范。古往今來,中國的文人吟詩作畫,都格外強調“意”。這個“意”,既不是自然對象,又不是純然內心的東西,而是自然對象與純然內心之間的那個浩瀚無垠的間性的世界。中國文論、畫論、書論、樂論中關于“意”的話語和思考,正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題材創作的主題性思考提供了深厚的背景和根源性的力量?!秵⒑健肪褪墙浀涞囊焕?。中共一大從上海租界的樹德里,輾轉撤到嘉興南湖的扁舟之上。那湖上的絲網船,寬約三米,長約十六米,單邊艙夾。創作者何紅舟圍繞著船上上下下畫了不少草圖,最后定在《啟航》的創意,場景故事與內涵寓意都由之而出,這幅畫今天已成黨史經典。
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必須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中國美術學院2016年創設了“哲匠獎”,確立學校最高教學研創水平和師德師風標桿,統領中國美院人才榮譽體系,以“同道交心”凝聚學術共同體的精神力量,開藝術教育界先河。
當前,我們正處在文化建設發展的最好時機,文藝工作者一定要認真研學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握機遇,持續投身創作,努力把藝術創作寫在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民族振興的大業中,寫在遼闊的祖國大地上。
(作者:許江,系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