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流亡·奮起·抗爭(油畫)詹建俊、葉南
黃河初醒(油畫)鐘涵

龍羊峽(中國畫)關山月

黃河人家(版畫)力群
激流中前進(油畫)杜鍵
黃河,孕育了璀璨的中華文明,滋養著偉大的中華民族。她匯千川百流,越崇山峻嶺,以其自強不息、剛毅不屈、開放包容、銳意進取的氣概,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近日,“在激流中前進——中國美術館藏黃河題材美術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共展出百余位藝術家創作的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共百余件作品,以藝術的方式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呈現出黃河流域的造化之美與精神之美,展現了黃河既蒼茫又博大的氣象。
關山月的中國畫《龍羊峽》以山勢之陡峭烘托水勢之湍急,畫家匠心獨運地將橫跨崖間的索橋處理得細如絲線,以顯黃河氣勢之壯闊;方濟眾的中國畫《黃河龍門口》同樣將山崖、河流、索橋等元素融于一畫,但眾多的曲線轉折與柔和筆觸卻賦予了黃河別樣的柔情;力群在創作版畫《黃河人家》時,將黃河水處理為留白空間,近景以精湛的刀法刻畫出花樹掩映中的農家村舍,與對岸群山相互呼應,駐足畫前,陣陣微風裹著花香撲面而來……漫步展廳,奔騰不息卻又面貌多樣的黃河在一幅幅佳作中定格,她時而婉約,時而磅礴,像是壯麗絢爛的樂章,也是偉大自然的歌唱。
“黃河主題美術創作的出現,首先與抗戰有關。黃河怒吼、咆哮的意象,成為中華民族英勇抗爭精神的真實寫照,更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黃河首先是自然形態的黃河,但更是歷史形態和精神形態的中華民族母親河。展覽中,錢松喦、司徒喬、傅抱石、彥涵、古元、石魯等名家的經典之作,在表現黃河壯美之姿的同時,更將其形態升華為飽含歷史溫度的精神之河。其中,詹建俊、葉南的油畫《黃河大合唱——流亡·奮起·抗爭》前聚集了許多觀眾。這幅三聯畫作品的中心,象征性地描繪了冼星海的形象,一側為受壓迫的、背井離鄉的百姓,另一側則刻畫了英勇作戰的軍民形象。“交響樂《黃河大合唱》承載著厚重的民族精神。從這首樂曲中,我們感受到中華民族所遭受的苦難和挫折,同時也體會到人民不畏艱險、奮力抗爭的精神意志。”詹建俊在回顧創作歷程時表示,油畫《黃河大合唱》要表現的不僅僅是冼星海創作時的場景或是簡單的合唱場面,而應該以沉重的戰爭歷史為背景,以堅強不屈、奮勇向前的精神為表現主題。
從上古時期的大禹治水,到新中國建設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再到新時代,國家已經在黃河流域建立了數百個自然保護區,展覽呈現的眾多作品在表達中華兒女對黃河激流的贊嘆與敬畏的同時,也為觀眾呈現出一部人類與黃河和諧共生的文明史。“黃河精神不僅來自其自身,更是由治理黃河的中華兒女創造的。”在吳為山看來,正是人與自然在共生、共進中所生發的強大作用力,激勵著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民族不斷前進。新時代,奔騰不息的激流昭示著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