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它雖無牡丹之富麗,無松柏之偉岸,無桃李之嬌艷,但它四季青翠,姿態優美,獨具韻味,情趣盎然。
古往今來,竹子高尚的精神風貌和特殊的審美價值,不但激發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而且也成為藝術家們推崇的楷模。無數文人墨客面對青青翠竹,創作了數以千計的竹子神話、詩歌、書畫,形成了中國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墨竹畫在我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十年一枝竹,萬里尋其蹤,留下丹青色,深藏身與名”。在美麗的廬城合肥,也有這樣一個人,他十分愛竹,利用手中的健筆,點染丹青,筆走風雷,將竹的萬千姿態與高風亮節躍然紙上,成為一著名“墨竹畫家”。
他,就是張明全。
張明全是因何與竹結緣的?
1957年寒冬,張明全出生在江蘇常州。常州盛產竹子,自古以來,這里的人們就愛種竹、畫墨竹。盡管他兩歲時就跟隨父親來到安徽蚌埠,但常州人固有的愛竹情懷卻流淌進了他的血脈里,根在他的生命里。
上小學的時候,就愛畫畫書本上只要有空白的地方都被畫得滿滿的。到中學的時候,正好是文革鼎盛時期,他天天跟在美術老師后面學素描、班主任經常批評他不務正業,后來繪畫天賦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如果這樣一直畫下去,或許張明全在繪畫上會有驚人的成就出現,遺憾的是,1976年高中畢業后,他被下放到和縣烏江鎮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因為會畫畫,一到農村后,他就投入到寫字畫畫等宣傳活動。1977年恢復高考后,他考取美專。在學校里,除了正常的科目外,張明全選科時選了水彩、水粉、版畫等西畫專業。雖然短短三年時間,但注重以寫實、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空間感和色彩效果的傳統西畫,使張明全體悟到了西方藝術從美學思辨到哲理思辨的轉變。
在當今中國畫家中大都有一專多能的才氣,既善人物、山水和花鳥畫,同時又以獨擅某一專門題材名世,近代畫壇大師齊白石、悲鴻皆為繪畫領域的典范之輩,齊白石以畫蝦,徐悲鴻以畫馬名天下。張明全不僅能畫山水和花鳥,更以專畫墨竹子名著一方。
畫家入畫門大致途徑不外乎上美術院校接受規范而系統的美術教育,因學畫者眾,這個高門一般不易擠進,更多的是靠自學。在學院學習接受綜合性藝術素質培養,既學畫史畫論,又習畫理畫法,學生可在短時間內獲得全面的藝術素養的提升,但是學院教育的經典規范往往會約束著學生的思想放飛,作畫苛求理與法。而自學者多從自身喜好選擇,始于臨學先賢名跡,可博采眾家之長,無拘無束,盡情揮灑自由自在,所以自學成才的畫家與學院出身的畫家各具長短處,但他們共同組成畫壇的主力,張明全兼而得之,是先由自學爾后入學院深造登上畫壇的畫家,深具綜合修養。
張明全出生在一個有藝術素養的家庭,父親小時念過私塾,解放后在國家治淮委工作,還善寫楷書,畫花鳥畫,他自幼就受到父親的從藝影響。他成長發展于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張明全成長的藝術道路上他既虔誠的接受繪畫傳統,又注入現代人的觀念和審美情趣。
幾千年來經過歷代書畫家們的智慧才能的創造,沿襲和傳承下來豐厚的經典畫理和畫法是后代入畫行的畫家不可逾越的,學畫者應首先立足于對傳統經典的繼承,然后才有可能開今日之創新。中國繪畫傳統的經典畫法豐富多樣,被清代一位叫王柴(1645-1710)的畫家條理濃縮在一部叫《芥子園畫譜》中,這是一部借金陵名士李漁的芥子園別墅之名編繪的多科畫譜,它成為后世學畫入門的必學楷范。
張明全鐘愛書畫,工作后他始終堅持美術創作。2003年由西畫轉入中國畫花鳥,主攻墨竹。筆下墨竹在吸取古代文同、鄭板橋、石濤及現代名家啟功、董壽平畫墨竹大師技法基礎上,不斷研修具有自己獨特風格。很用心地學習董壽平老師的畫法,后來逐漸悟到太似老師畫法和審美效果將失掉自己的藝術個性,轉而感悟學習老師的藝術精神,開始領悟到老師寫意的成就是他的書法底蘊深厚所致,這對張明全的啟發很大,他從此轉而重視研習書法、加強書法功力的修煉。
中國的書與畫,從它的發生開始就是一對孿生兄弟,原生的漢字就是象形畫,寫時亦是畫,后人謂之書畫同源。文字本身就具有人際交流的功能符號,爾后進化為抽象的大篆,在始皇贏政的“書同文”令下,丞相李斯結六國古文,進行增刪修改,又經始皇厘定為小篆;后又經程邈刪繁就簡,制創新體,便于流行于下層官吏,故謂之為隸書。從此書法完全脫離象形指事的初級狀態,成為定型的有系統符號化的文字,到東漢時已形成篆隸楷行草五體皆備。魏晉時文人制世、文人書畫始興,書寫文字由實用交流升華為書寫抒發情感,也漸成為畫家塑造藝術形象語言的基本功。畫家將書法引入畫法始于南北朝時代,南朝劉宋時的著名畫家陸探微的“秀骨清像”,造型線中就吸收了東漢張芝的草書體。南朝梁畫家張僧繇創造的“張家梓"畫法中就吸收了晉衛夫人《筆陣圖》中所說的“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需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就是說畫中用筆要求力度。從此以后歷代善畫者必工書,這已成為文人畫家的藝術根本語言修煉功力的規矩,所以歷代大畫家皆為大書家。
張明全學畫時同時研習書法,既臨碑又習帖。美院美術教育中對書法與畫法關系的重視,學習中國傳統繪畫、重視臨習古代書畫名跡的學習過程中更加認識到書法功力對寫意竹畫的重要意義。潛心臨習鄧石如篆書,重師《石門頌》、帖學趙孟頻等,這就奠定了他的寫意竹畫的筆墨基礎,由此走進他的寫意竹畫創作領域。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一向重視畫家的人格修養,素有人品高,畫品亦高,所以畫家的人品修練與畫品的提升密不可分,同等重要。在張明全的發展道路上有多位書畫家對他有深刻的示范影響,并從他們那里學到的首先是做人,其次是治藝。他們的真誠、善良、厚道、孝道、助人,從藝的勤奮刻苦、求靜獨樹一幟成為他的楷模,這使他在人品和藝品都獲得了提升修練,人道和書道,奠定了他的竹畫道品格。
我們民族繪畫的精神基礎是“天人合一”,又決定了畫家選擇題材的思想意義。莊子說過我與萬物同生為一,畫家把客觀的自然物性賦予了人性和我性,借物的象征寓意性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美學理想和思想感情。蘇東坡畫一石一竹,喻自己有骨氣和氣節。在畫家的心目中和筆下,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物以抒我情意,筆下所作藝術形象皆為物。人與我融為一體的藝術形象,形象中深涵畫家的情和意,所以中國畫中的藝術形象,賞心悅目又啟迪思想感情。張明全的竹畫所選擇的主要題材雖然是古今畫家常畫的竹類,但他從司空見慣的現實竹和畫中竹中發現特有的美,創造特有的圖式和筆墨色審美效果,他運用竹的挺拔穿插變化書寫自己自由放達的思想感情,以濃密、聚散有致、影顯有別,具象雜抽象的造型,點寫竹布勢于咫尺畫幅之中,在空白無限的背景襯托下,博大、深遠、靈動的竹葉擺動。綠色的片葉發出的芳香醉人,畫中充溢情意和香氣,這是時代的景象,向上的生命律動。畫家以不同的書體筆法書寫形象,點葉如墜石,竹竿時而狂草,時而行、時而楷,出枝時而篆時而隸,他的書法在畫法中得到盡情的施展。擅畫的鳥類置于其中,倍增佳境,充滿活力氣氛,營造出原生態的生命磁場,吸引觀賞者,散發出襲人的翠綠氣氛。
張明全雖以竹著名一方,他的山水也是別具一格,多寫目中真景、心中真情,筆墨隨情隨意而遠,自由活潑,充滿中年畫家的朝氣。在張明全的畫中平和安寧,無論山水花鳥畫都能給人帶來精神的慰藉,就如同西方現代藝術大師馬蒂斯所說的:安樂椅式的藝術。
畫家介紹:張明全,男,1957年生,江蘇常州人,齋號雨竹齋,年輕時以西畫創作為主,后轉入國畫創作。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畫展并獲獎,其中在國家建材局主辦的書畫比賽中榮獲二等獎,在安徽省建材局書畫大賽中榮獲一等獎。曾給《合肥晚報》提供版畫插圖,并在《安徽工人報》等省市報刊發表過作品多篇。墨竹作品2020年由安徽省委宣宣傳部主辦的《今日安徽》雜志第二期以中英文專版推介。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