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飽蘸心血寫風骨——評梅雪峰老前輩的書畫藝術(shù)

    來源:中安書畫網(wǎng) 2022-05-20 14:33 作者:安留長

      今年五月二十日,有幸被邀參加梅雪峰、梅純一書畫藝術(shù)研究會成立暨梅純一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慶祝大會。大會期間,參觀了二位梅先生天章云錦般的書法繪畫原作珍品展覽,受到了一次高規(guī)格的藝術(shù)洗禮和藝術(shù)熏陶。歸來后,又渴驥奔泉似地一再品讀二位梅老的書畫作品集。振奮激動之情難于言表。思慮再三,寫下如下文字,主要對梅雪峰先生以書入畫的成就談一些感想。以奉二梅書畫研究會,表示對二位梅老的贊佩和敬意,并表示對梅碞先生、杜杰先生等同道們的感謝。

      中國畫的筆墨是中國哲學(xué)和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載體。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中國畫藝術(shù)特征、表現(xiàn)特征和形式特征的代名詞。已成為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形態(tài),并且非止于藝而與道同體。對筆墨的認識,是認識中國畫最關(guān)鍵的問題。因為它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精神,是中國畫最根本的屬性。而“寫”,又是中國畫筆墨最核心最突出的特征。

      清王學(xué)浩《習(xí)苦齋畫絮》說:“王耕煙云:有人問如何是士夫畫?曰:‘只一寫字盡之’。此語最中肯綮。字要寫不要描,畫亦如此。”

      李苦禪先生說:“書至畫為高度,畫至?xí)鵀闃O則。”范曾先生說:“宋元以后優(yōu)秀的畫家無一不是優(yōu)秀的書法家。而對線條把握能力的高低,運用線條傳神造勢、以達氣韻生動之境的本領(lǐng),成了衡量藝術(shù)家高低雅俗的極則。”

      書法家朱明說過:“我從來以為吾人繪畫的精神意蘊惟有書法來實現(xiàn)。‘以書入畫,畫從書出。’有意蘊的畫是寫出來的,有神韻的書是畫出來的。一幅畫的旨趣,首先反映在幻現(xiàn)物象的筆墨里。這個筆墨即是具有獨立審美價值、有深沉意味的線條---即書法的線。”朱明還把“書法筆墨之線作為畫家修業(yè)之本,無疑若宗教悟得之物---成為分辨畫家素質(zhì)優(yōu)劣的首先法器。”

      藝術(shù)評論家劉墨說:“從書法看繪畫,一直是我考察一個畫家藝術(shù)成就高低的標志。他的書法不行,則他的繪畫的精神性一定是有欠缺的。從元人以后的任何畫家都不能逃脫這個規(guī)律”。

      “極則”、“法器”、“規(guī)律”,這些話說得多么深刻啊!不深悟個中三昧的人是說不出來的,“以書入畫,畫從書出”,就是中國畫的八字憲法。

      梅先生的書法“冶周秦漢魏于一爐”,這就首先確定了他整體書法格調(diào)的追求目標。他崇尚古樸、雄強、稚拙、凝重。他主張:“字以疏密布白要在石鼓中求之,寫隸書進入欣賞殷周金文,秦漢磚瓦石刻文,李斯的權(quán)量詔版,漢簡等歸于樸素,用寫篆體寫隸書.....”。他深諳“治藝之大德莫如誠,其大敵莫如巧。”“清麗雋秀為下乘”之精義。他深信“二王比漢人已薄弱了”的千古史實。他傾全部心力深入研究周秦兩漢六朝書法大家,尤其至力于毛公鼎、散氏盤、大小爨及張黑女、張夢龍等碑。最后歸結(jié)到氣象萬千、博大沉雄的石門頌。他不顧寒暑,廢筆如冢,耗紙盈丈。經(jīng)過抽筋折骨般的艱苦磨練,終于形成了他風格獨具、神采飛揚、筆力雄渾、沉著勁健、味道醇厚、意趣橫生的書法風貌。觀他的書法,會有心旌為之動搖,魂魄為之勾攝之感。細細品味,又會是一種莫大的精神享受。

      李健在《書法通論》中說:“作畫而不通書道,其畫無骨。”古人云:“生死剛正謂之骨”。丁文雋說:“點畫勁健謂之有骨”。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說:“氣韻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筆”。張彥遠說:“真畫一劃見其生氣”。

      雪峰先生憑借高度之研究和高度錘煉而成的極具卓瑩不拔之氣、磅礴古奧之格、拙重璞質(zhì)之體、遲澀宣楔之筆的書法成就,而投入于極其講究“以書為骨,以詩為魂”的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可想而知其繪畫成就之不同凡響。

      梅雪峰題畫詩中有“翠藤盤屈那可辯,擬作懷素寫草法”之句。又有“翠蔓如龍蟠過墻”之句。讓我回憶起古人贊頌懷素的詩句“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筆下惟見激電流,字成乃畏盤龍走”;“一點三峰巨石懸,長畫萬歲枯松倒”。雪峰先生正是揮起如椽之筆,調(diào)動扛鼎之力,運用提、按、頓、挫、鉤、點、砍等豐富多變的筆法,畫出了松干、藤蔓、梅枝、荷梗的力感、勢感、質(zhì)感、生命感。如作于1959年題為《鐵骨冰心》的梅花圖和作于1960年的《紫藤圖》,作于1957年的《墨桃圖》、《石榴圖》及作于1965年的《葡萄圖》,圖中老干的處理,具有蟠龍上下翻飛,左右騰挪的意趣。

      看到此處我恍然有悟,他的畫其實既是書法又是繪畫。唐伯虎不是說過“工畫如楷書,寫意如草圣”;吳從先不是說過:“書盡是畫,畫盡是書,所以為佳”;陳子莊也說過“中國畫應(yīng)該從整體看是一幅畫,分開看不是畫是書法”的話嗎?“以書入畫,畫從書出”的國畫特點,在這里竟表現(xiàn)得如此突出。

      中國現(xiàn)代美術(shù)教育的開創(chuàng)者李瑞清,在一幅《梅石圖》上題詩:“一幅鐘鼎篆,勿作畫圖看”。在另一幅《古梅圖》上題句:“……戲以鐘鼎筆法,寫此古梅一株,觀者當于武梁祠中求之耳。”我又從吳昌碩先生題畫詩中,讀到一些他表現(xiàn)以書入畫的追求和實踐的句子,錄出與同道共享。“畫與篆法可合并”;“謂是篆籀非丹青”;“屈鐵為筆作老干”;“是梅是篆了不問”;“悟出草書藤一束,人間何處問張顛”;“直從書法演畫法”;“是書是畫誰領(lǐng)略”;“以書作畫任意為”;“郁勃縱橫如古隸”;“草書作葡萄,筆動走蛟龍”。把這些句子與梅老的作品和話語放在一起咀嚼再三,反復(fù)品味,覺得他們竟是妙合如一,同脈相繼,具有異曲同工之美。梅老正是以篆、隸、草筆法入畫,運筆縱放恣肆,筆勢雄健奔放,藤干錯綜交叉,蒼勁有力且搖曳多姿,宛若龍飛鳳舞,浩蕩郁勃之氣,流貫滿紙。

      梅老對小枝及梢頭的處理又別具匠心。如作于1963年的《雙清圖》,作于1959年的《鐵骨冰心圖》,圖中的梅花小枝和梢頭,用筆凝練,逆向取勢,伸縮得當,疏密合理,處處如龍之利爪,剛健而有力,表現(xiàn)了梅花的骨鯁與英氣。

      作于1936年的六尺大條幅水墨荷花,作于1959年近于九尺的彩墨荷花,氣勢奪人,振人心扉。大開大合、大疏大密的章法處理;恣肆潑辣、膽氣過人的用筆;干濕濃淡、極具節(jié)奏韻律感的色與水的運用;凝重稚拙又自然活潑的長題或短題,給人一種清新雅致、意境開闊、元氣淋漓、雄強深厚之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荷梗的處理。兩幅畫中都有五六尺長的荷梗,那穿插的合理、轉(zhuǎn)折的自然、氣勢的開張、用筆的一氣呵成,似乎都恰到好處,不可增減半分。讓我想起劉墨評齊白石的一段文字“氣韻生動一在心中,一在筆底。在心中是蓬勃的生機,在筆底是深湛的修養(yǎng)。筆致間虛渺難言之處,最為難能。對毛筆具有的表現(xiàn)力要挖掘到深處。齊白石畫蝦,就提煉出了極精彩的東西來”。“齊白石畫葫蘆或紫藤時,就那么一筆,沒有六七十年的功夫,是無論如何也畫不出來的”。用這樣的話評價梅老先生同樣恰如其分。

      觀摩品讀梅老先生的書畫珍品,感慨老先生如此了不得的藝術(shù)成就,思考老先生所以會取得如此卓然成功,又會使人生出無限的敬仰之情。他以似從天骨中帶來的無私、清逸,他以無一絲渣滓之心地處世;他以雄闊蒼莽之胸懷觀物體情;他以無限貪婪之欲望吸納無言的天地之大美,致知格物、悟道參禪;他以常人難以具有的毅力,化百煉鋼成繞指柔。所以他能胸中一股英豪氣,下筆如同龍蛇舞。以縱發(fā)之筆法,借凝重遒勁之筆力,表放逸瀟灑之情,舒坦蕩浩然之氣。以他燦爛的一生,灑盡了滿腔心血,寫就了一篇藝術(shù)華章,表現(xiàn)了他為人為藝的風骨,為中華藝壇又鑄就了一座新的高峰。

             梅雪峰簡介

             梅雪峰(1888-1968)字鑒衡,原名其藻,安徽宿州市人。著名書畫家,美術(shù)教育家。安徽書畫界五老之一,他詩書畫印文全能,且每一項都有獨到的造詣。宣統(tǒng)元年入正誼學(xué)堂讀書,宣統(tǒng)三年畢業(yè)。先后在省立第四甲種農(nóng)校、縣立中學(xué)、毓秀女中、啟秀女中任美術(shù)科教員長達40余年。畫工山水、翎毛、花卉,書精於真草隸篆,八分書尤為超逸,晚年功力尤深。他精通詩詞、還寫有書法論文。1936年參加在南京舉辦的全國書畫展山水畫入展。日本出版的《東洋藝術(shù)大觀》畫冊中刊山水畫一幅。1941年10月撰寫論文《書法概論》。1953年4月被聘為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駐館)、安徽省美協(xié)理事、安徽省文聯(lián)理事。安徽省第一屆政協(xié)委員、安徽省第二、三屆人民代表。1954年參加省文學(xué)藝術(shù)界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1955年安徽省美術(shù)工作室成立并為梅雪峰、蕭龍士、張君逸、王石岑、光元鯤舉辦五人書畫展,轟動一時,載入安徽美術(shù)發(fā)展史冊。1956年參加第二屆全國國畫展。1957年參加北京書法硏究會舉辦的書法展,草書大對聯(lián),隸書“沁園春”兩幅入選,同年在日本展出,深受書法界稱揚,報刊載文評贊。1958年參加在蘇聯(lián)舉辦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shù)展覽,一幅荷花入選,展后由國家收藏。1960年梅雪峰梅純一父子二人同時參加省文學(xué)藝術(shù)界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當時被人傳為佳話。1963年春節(jié)梅雪峰、蕭龍士、孔小瑜、申茂之、童雪鴻在合肥博物館舉辦“五老”書畫聯(lián)展。1965年10月參加在日本舉辦書法展覽共四幅作品入展。其轉(zhuǎn)略已收入《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

     

    編輯:代海豐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lián)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wǎng)推廣的內(nèi)容如有侵權(quán)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tài)圈,我們崇尚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wǎng)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