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郭因:文化·美學·中國文化·徽州文化·徽商

    來源:中安書畫網 2022-10-08 15:04 作者:

      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徽州人,我飽受中國文化、徽州文化的熏陶。我主張做人要做經世致用的人,做學問要做經世致用的學問。我是馬克思主義者,我向往馬克思所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我是現當代人,我經歷了現當代人的經歷,接觸了現當代人接觸的問題,思考了現當代人應有的思考。我又還有我特殊的經歷和對種種問題獨特的思考。我一生又長期是個文化人,是個研究美學的人。因此我逐漸形成了我這樣一套基本觀點:

      (一)何謂文化?

      我給文化下的定義是:人類為求愈來愈好地生存與發展而進行的一切設想、設計與創造。

      (二)何謂美學?

      我給美學下的定義是:幫助人們根據美的規律美化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一門科學。

      何謂美的規律?

      美的規律是人們的審美理想加上這種理想實現的可能性。

      何謂美?

      美在哪里?美在人們的審美潛能與客觀事物的美的潛因相互作用后的統一。

      美是什么?美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審美理想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審美判斷、審美評價。

      我的審美理想是“和諧”。積極的和諧是多元互補,多元統一。消極的和諧是萬物并育不相害,萬道并行不相悖。雖或相克,但必相生。

      (三)關于我所倡導的綠色文化、綠色美學

      對此,我曾作過多種表述,其中曾有過這樣一種表述:

      第一、人類總的愿望與需求

      我們要的是知識關懷與社會關懷相結合的經世致用之學。

      我們志在克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失和的危機,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的整體動態和諧,使人類得以持續地美好地生存與發展。

      和諧為美,而美緣于綠。綠是生機,是活力,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一種共存共榮的寬容,是一種互動互助的善,是一種互滲互補的愛,是一種協調共進的和平,是一種普天同慶的歡樂。

      第二、綠色政治

      我們終于從講兩大陣營、三個世界到講一個地球村了。

      我們期盼人類文化多元統一,經濟多元互補,政治多元整合,共同創造一個綠色地球村。

      全人類團結合作,全人類與大自然也團結合作,一個人類的天堂會終于出現。

      第三、綠色經濟

      建設以生態農業為核心的生態農村,以生態企業為核心的生態城市,建設生態國土,生態地球。

      發展是硬道理,但必須是科學的發展(協調發展,按比例發展,可持續發展)。

      經濟建設是中心,但必須是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種效益的,兼顧效率與公平的經濟建設。

      第四、綠色城鄉建設

      在順應天然自然中創造人工自然。

      在生態良好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生態工農業生產。

      在優秀的現代文明中蘊含優秀的傳統文明。

      創造各有面貌,各有特色,各有風格,各有動人春色的美。

      讓人們得以詩意地棲居。

      第五、綠色環境

      不能任憑技術圈沖擊生物圈。

      失衡的地球是個危險的地球。

      人類不應該成為地球上的有害生物,不應該成為一切生物的敵人,不應該成為大自然母親的逆子。

      第六、綠色旅游

      享受自然更要愛護自然。

      只帶走拍攝的照片和美好的回憶,留下的僅僅是淺淺的腳印。

      第七、綠色教育與綠色文藝

      大力培育滿懷愛心去創造綠色文明地球村的村民。

      大力發展播種愛,播種和諧,播種綠色文明的文藝。

      第八、綠色生活

      它應該有利于生物圈的和諧發展。

      它應該有利于使人們既有物質的豐裕,又有精神的充實,身體的健康,心靈的純潔與美好。

      我所倡導的綠色文化綠色美學追求的是大和諧,是各個領域的和諧環環相扣的整體和諧。

      我所具體研究的一些課題追求的是小和諧,是局部和諧。例如繪畫美學,它追求的就是客體的形神、主體的情思的和諧、內容與形式、技巧的和諧等等,最終是整個作品的和諧。

      (四)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核心內容與當代形態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道中庸”而“致中和”以達“極高明”。核心內容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由內圣而外王的王道、仁政。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形態是我國國家領導人提出的科學發展,構建和諧中國和諧世界。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應有的當代形態,因為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就是:人克服一切異化,復歸人的本質,全面發展,自由自覺勞動創造,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對立沖突根本解決,人徹底自然主義,自然徹底人道主義,人人各盡其能,人人按需分配,人人有不奢靡的富裕,人人有心安理得的幸福的社會。

      (五)徽州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徽州文化可分四個發展階段:古越文化階段,山越文化階段,新安文化階段,徽州文化階段。古越文化、山越文化是徽州文化的源頭之一。從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到宋宣和三年(1121年)的新安文化階段,徽州宗族社會形成,嚴宗族,敬祖先,重禮儀,崇理性,興教育,喜文藝,勤勞儉樸,急公好義等文化新質已漸形成,為徽州文化的興起打好了一個基礎。從宋宣和三年(1121年)到民國末,由于徽商崛起,因而為徽州創造了大量財富,由于徽商賈而好儒,因而出現了文化繁榮的局面。

      徽州文化的發展四階段相當典型地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發展?;罩菸幕谒碾A段的巨大成就,也相當典型地反映了中華文化在那個歷史時期的巨大成就??梢哉f,徽州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典型文化。正是在這里,出現了儒釋道會通交融、理學與心學會通交融、漢學與宋學會通交融、繪畫的南宗北宗會通交融等等,更有中西學術與科技等的會通交融,從而使徽州因新質的不斷出現而不斷有新的發展,對促使與推進整個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

      徽州文化特有的基本精神也可叫徽州特有的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就是一種人們借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必然是一個善于廣泛吸收人類的一切精神成果,有獨立人格,能獨立思考,富有想象力與創造性,具有高尚的情操與生活趣味,對人類與天地萬物滿懷愛心,對人類社會懷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與奉獻意識的人,這種精神就常常表現在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做學問、做事業的態度與作風上。

      徽州文化所培育的合格的人,就是這樣的人。

      根據徽州的地域特點與徽州文化的獨特個性,這種精神還可分為形象化的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三種精神:

      第一、徽州駱駝精神

      甘于寂寞,不畏荒涼,耐得饑渴,無懼風沙,能在茫茫沙漠中,堅毅沉穩,一步一個腳印地負重前行,昂首徐進。這種精神主要表現于做人?;罩萑?,不管是杰出人物還是平凡百姓,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這種精神。

      第二、新安江水精神

      廣泛吸納萬山叢中徐徐流出的涓涓細流和山村野寨旁邊緩緩流淌的悠悠河水,形成泱泱大江,匯成汪洋大海。這種精神主要表現于做學問。徽州做學問的人,大都具有這種遍考精取,融合創新精神。

      第三、黃山云霧精神

      不張揚、不作秀、不擺譜、不賣弄、沉穩靜默。實實在在地以大量的看不見的水分滋潤生靈、滋潤萬物,使生靈萬物得以生存、成長與繁榮。這種精神主要表現于徽州的家庭與社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滲透靈魂的道德準則,潛移默化地促使“東南鄒魯”的形成,眾多優秀人才的出現,濟世學問的發展與豐富,修正與創新。

      (六)徽商的優良傳統及其主要的作為與成就。

      “山多地少,人稠糧缺”,徽州人不得不“寄命于商”。

      徽州豐富的竹、木、茶、果、桐、漆、瓷土,以及紙、墨、筆、硯等,為徽商提供了貨源。徽州的新安江,為徽商走向外界提供了交通便道。

      北方戰亂頻繁,北人紛紛南遷,政治、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為徽商提供了大好機遇。

      徽州的宗族社會為徽商提供了支撐力量。

      陸九淵與王陽明兼重士農工商的思想在徽州的傳播,使徽州人沖破了“重農抑商”這一傳統偏見的束縛。

      徽州人從東晉開始,亦農、亦學、亦仕、亦賈,到明代中葉以后,更形成了以同鄉同族關系為紐帶,以官商結合為特色的商幫,其商業觸角伸向全國各地,形成了“無徽不成鎮”的局面。有的徽商還揚帆出海,進行海外貿易,從而推動了造船業的發展。

      徽商最大的特點是賈而好儒,成就了一代代儒商。他們把“讀書好”擺在“營商好”之前,從事或大力贊助文教事業,并廣交文化人,使自己經常得到文化熏陶,更讓自己的子孫努力讀書進入文化人的行列。他們在家鄉及在自己活動的地方進行富有文化氛圍的徽派住宅與徽派園林的建設,以辦書院、印圖書、養戲班、收藏字畫等活動大大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又以其遵禮守法,誠信無欺,義中取利等行為,改善了各地的社會風氣與民間習俗。這就是徽商的優良傳統。

      徽州宋元明清歷代商人中,可稱巨富的有230多家。其中如朱熹的外祖父祝確,其資產曾占全徽州之半。歙人汪直從事海外貿易,擁有千艘船舶。績溪胡雪巖在杭州所開的胡慶馀藥店,與北京同仁堂各占全國市場之半,所開錢莊,全國有支店20多處。

      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由于戰亂等多種原因,徽商逐漸衰落,但徽商的儒商品質與誠信商風永遠值得后人繼承和發揚。

      (七)我對當代徽商的期望

      第一、繼承與發揚徽商的儒商品質與誠信商風。

      第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成為世界公民,世界商幫。

      第三,大力響應國家提出的科學發展構建和諧中國和諧世界的號召。努力從事兼顧經濟、社會、環境三種效益,兼顧效率與公平的、以生態農業為核心的生態農村,以生態企業為核心的生態城市,以至生態國土,生態地球的綠色經濟建設,過著杜絕奢糜與浪費、永保身心健康的綠色生活,具有互愛互助合作共享的綠色人際關系,共同為一個最終實現人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綠色世界而竭智盡力。

       藝術家簡介:

       郭因,1926年出生,安徽省績溪縣人,原名胡魯焉,幼名胡家儉。安徽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安徽省文史研究館榮譽館員,南開大學哲學院兼職教授。安徽省美學會、安徽省綠色美學學會、安徽省管子研究會名譽會長,安徽省中國畫學會名譽主席,中華全國美學學會、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等。

      曾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社聯委員,安徽省文聯名譽委員,安徽省美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安徽省美術家協會顧問,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安徽省文學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安徽省政協常委兼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民盟安徽省委委員兼文化委員會主任等。

      著作有《藝廊思絮》,《中國繪畫美學史稿》,《中國古典繪畫美學中的形神論》,《審美試步》,《中國古典繪畫美學》,《先秦至宋繪畫美學》,《元、明繪畫美學》,《中國近代繪畫美學》,《藝術美的創造與欣賞》,《山水美與繪畫》,《我的綠色觀》,《書頭書尾》,《徽州文化散談》,《郭因美學選集》,《郭因文存》等。

      與人合著的有《綠色文化綠色美學通論》,《中國美術》,《新安畫派》等。

      主編或與人共同主編的有《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安徽卷》,《安徽文化通覽簡編》,《安徽文化史》,《學術百家》,《中國畫論》,《管學論集》等。

      傳記或簡歷在國內曾被收入《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當代美學家》,《中國作家大辭典》,《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等。在國外曾被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收入《杰出人物》第15版,《國際思想家》第10版等;被美國傳記協會收入《世界500名杰出人物》等。

      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號。

      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對文化藝術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的專家。

    編輯:代海豐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