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

    來源:美術報 2022-03-07 16:12 作者:曾琦 劉騏愷

     

      明 柳如是 梅花扇面 15.3×44.3cm

      明清之際,文化風氣的興盛與活躍,使女性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一批女子的才情“被看見”。獨特的生活環境、文化熏陶、審美體驗構成了她們不同于以往的繪畫美學意識和情態。她們通過繪畫映照出自然萬物,也照映出自己的情感世界。

      日前,“心·映:明代女性繪畫中的情感世界”在四川博物院展出。通過文俶、葉小鸞、馬守真、吳綃、柳如是、黃媛介與李因七位明末清初女性畫家的作品,輔以相關文物、文獻、史料,試圖呈現她們的際遇、情感與思考。本次展覽用了七個單元,分別展示這七位女性畫家的故事和作品。本次展覽策展人、四川博物院陳列展覽部主任任卓,為我們揭秘了七位女性畫家不為人知的故事。

      文俶·點染寫生遇良緣

      在明代,程朱理學思想達到頂峰,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逐漸凸顯。身為名門閨秀的文俶不被影響,最終成為一代大家,有大明第一女畫家之稱。

      文俶(1595-1634年),字端容,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是明代畫家文從簡的女兒,在文氏家族的筆墨熏陶下,她從小便喜愛寫字作畫,精于花草蟲蝶。嫁于明代才子趙靈均后,二人隱居于寒山,居山水田園之間,聽蟲鳴鳥叫,觀四季更迭,良好的創作環境,令文俶為之動情。出于女性細膩的情感和對花鳥特有的偏愛,文俶在創作上始終孜孜不倦,她曾用4年時間悉心描摹內府收藏李時珍的《本草綱要》中草藥插圖千余幅,并對照她婚后所居寒山中自然界的花草寫生,繪有《寒山草木昆蟲狀》等。

      葉小鸞·流光閑去厭繁華

      說到歷史上的才女,大多數人會想到李清照。但在明末江南地區,流傳于文人之間最著名的才女卻是去世時僅16歲的葉小鸞。葉小鸞本人頗有才氣,圍繞她產生的故事更具傳奇性,與其說她是因才華流芳,不如說是她死后的演繹成就了她的才華。她也被認為是《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原型之一。

      葉小鸞(1616-1632年),字瓊章,一字瑤期,江蘇吳江人,她生于書香世家,父親是名震吳江的才子葉紹袁,母親是著名文學家沈璟的侄女沈宜修。葉小鸞自幼天資聰穎,善詩書琴畫,頗為風雅。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她常以琴書為伴,每日靜坐北窗下,作詩填詞,臨書作畫。“一爐香相對終日”是她的生活常態,作詩繪畫成為了這位年輕女孩的情感寄托。

      馬守真·孤單誰惜在天涯

      明嘉靖時,金陵流傳一首民謠:“馬湘蘭,擅畫蘭,體如蘭,氣如蘭;品行高潔如幽蘭,秦淮河畔一朵蘭。”其中唱的馬湘蘭原名馬守真(1548-1604年),小字玄兒,又字月嬌。善畫蘭竹,以“湘蘭”名世,又名馬湘蘭。

      馬守真愛畫蘭寫蘭,她所畫的蘭,多為荒坡辟谷里的香蘭或是坡土地上的野生蘭花,充滿了自然荒樸的氣息。在構圖上,也不拘泥,而是隨勢而生。

      談及馬守真就離不開王稚登。他曾救24歲的馬湘蘭于困境,結下了忘年之交。但美好的愛情并沒有發生,此后的三十余年,她曾兩次表達了永結同心之意,王稚登都委婉拒絕。此后,馬湘蘭再未提及,只是將情困在自己的內心,寄于畫筆之下。她知音識曲,精通音律,培養了一支技藝精湛的戲曲班,能演《北西廂》全本,為北曲在南方的傳播做出了很大貢獻。

      柳如是·青山見我應如是

      柳如是(1618-1664年)的人生跌宕起伏,幾經周折,憑一己之力青史留名。她本名楊愛,又稱河東君。江蘇吳江人。因讀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早年曾為南京名妓,在亂世風塵中往來于江浙、金陵之間,其博考群籍,能書善畫,被稱為“秦淮八艷”之首。

      柳如是在與陳子龍、陳繼儒、汪汝謙、錢謙益等人的交往過程中,文學藝術修養有了顯著提升的。

      吳綃·誰為冰仙畫眉郎

      吳綃出生于名門望族,父親吳水蒼,被譽為吳城三杰之一,常熟進士許瑤是其夫,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吳偉業是其同族兄長。

      吳綃(?-1671年),字素公,號冰仙,一字片霞,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明末清初女詩人、女詞人。吳氏丈夫許瑤,書學祝允明。于詩于畫皆自成一家。吳綃一生為情,晚年靜心修道。其《河滿子·自題彈琴小像》有云:“最愛朱絲聲澹,花前漫撫瑤琴。世上幾人能好古,高山流水空尋。目送飛鴻天外,白云遠樹愔愔。彈到孤鸞別鶴,凄凄還自沾襟。”這是她內心的最真實寫照。

      黃媛介·一肩書畫一詩囊

      黃媛介(約1620-1669年),字皆令,號離隱、若芷、如一道人。浙江秀水(嘉興)人,出身儒學世家,后嫁于布衣文士楊世功為妻。因生計纏困,或鬻書畫,或師閨塾,羈旅轉徙于江南。與名卿士大夫、名媛閨秀交往酬唱,用詩、詞、賦的文學樣式及山水花卉的繪形寫神,淋漓盡致地釋放著心靈的感悟。

      李因·一枝留待晚春開

      李因(1610-1685年),字今是,又字今生,號是庵,又號龕山逸史,錢塘(浙江杭州)人,擅畫山水、花鳥,疏爽雋逸。其自幼嗜書愛畫,年十五便聞名杭州。李因雖家貧墮入青樓卻未染風塵之氣。十七歲嫁給進士葛徵奇,婚后隨葛徵奇游游歷各地,夫亡后,不再婚嫁為夫守節,自食其力鬻畫營生。因其寫意花鳥揚名于世。李因一生耽于詩文、書畫創作。所錄200余首詩,及傳世繪畫作品,收錄于《竹笑軒吟草》《續竹笑軒吟草》中。

    編輯:陳燁秋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