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薇圖(中國畫)李唐
中國古代畫論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審美理論,是繪畫理論和作品批評的總和。南朝謝赫在他的《古畫品錄》中不但對魏晉以來的眾多畫家進行了分類品評,開創了中國繪畫品評的先河,同時還提出了“六法論”,成為中國繪畫理論史上最有價值的理論體系之一。
謝赫最早在《古畫品錄》云:“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謝赫的這六條法則既可以評斷一幅畫作的高低水平,也可以作為欣賞作品的方法。這段論著此后被歷代理論家轉著,唐張彥遠在此基礎上作了更為詳盡的論述——《歷代名畫記》載:“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自古畫人罕能兼之。彥遠試論之曰: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上古之畫,跡簡意澹而雅正,顧、陸之流是也。中古之畫,細密精致而臻麗,展、鄭之流是也。近代之畫,煥爛而求備,今人之畫,錯亂而無旨,眾工之跡是也。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張彥遠認為畫作水平的高低不僅是造型形似,更重要的是神韻意境。這就是說“形似”當以“氣韻”為內在主導,而所謂“生動”不過是“氣韻”的外在表現形態而已。
“氣韻生動”可以說是繪畫的第一原則,是評判作品成功與否的首要標準。清鄒一桂《小山畫譜》言:“今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運,見一花一萼,諦視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則韻致風采自然生動,而造物在我矣。譬如畫人、耳、目、口、鼻、須、眉一一俱肖,則神氣自出,未有形缺而神全者也。今之畫花卉者,苞蒂不全,奇偶不分,萌蘗不備,是何異山無來龍、水無脈絡,轉折向背,遠近高下之不分,而曰筆法高古,豈理也哉!是編以生理為尚,而運筆次之,調脂勻粉諸法附于后,以補前人所未及,而為后學之津梁。覽者識其意而善用之,則藝也進于道矣。”可見氣韻生動在一幅作品中至關重要。我們在觀畫的時候首先是對畫作作出整體感受,也就是氣韻。氣可以理解為骨氣,韻則為神韻。南北朝時的氣韻最早是品評人物的,比如《世說新語》里描繪人物氣質形象,寫嵇康“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的,即為“氣韻生動”。故宮博物院藏明張風《淵明嗅菊圖軸》自題:“采得黃花嗅,唯聞晚節香。須令千載后,想慕有陶張。上元老人寫淵明小照,庚子。”詩中寓意寒風中綻放的菊花如文人不為權貴折腰的氣節,畫面主體人物以白描生動地描繪陶淵明躬身嗅菊剎那間的神韻。
“骨法用筆”即為用筆的線條。《歷代名畫記》中說:“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可見當時對用筆是很重視的。中國畫以線造型,畫家不僅用線條去畫輪廓,也用它去表現物象的質感、情緒,所以張彥遠把“形似”“骨氣”“立意”等繪畫上的種種表現都歸于“用筆” 。另一方面,中國畫線條的畫法被稱為“十八描”,即高古游絲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等。這些線描技法可以形象地表現各種不同的服飾質感,也可同時表現出畫家個人的審美取向以及性格特征。如清任頤在畫人物衣褶多用釘頭鼠尾描,從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特風格。李唐的《采薇圖》歌詠了伯夷、叔齊忠貞守節的品德。從畫面內容可見背景樹木用重墨粗筆勾勒,以濃淡不同的色彩暈染,更顯雄健剛硬、蒼勁渾厚;松針的勾勒用筆挺拔爽利,線條短促有力;主體人物以折蘆描勾勒,衣紋線條多轉折頓挫,給人感覺勁挺有力。而在細節采薇工具的刻畫上,線條則相對圓潤,使得畫面語言豐富,畫面更生動自然。趙孟頫《秀石疏林圖》自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使知書畫本來同。”道出了骨法用筆的真諦,即書法用筆。
“應物象形”可以理解為畫家的寫生造型能力,寫其行,貌其象。荊浩《筆法記》有言“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可見古時畫家們對寫生是相當重視的。在欣賞畫作時,我們可以專注于畫家對人物形象、動態、神態的刻畫,以及與周邊環境的關系處理,看畫家經過了哪些藝術加工和提煉,進而轉化為作者自己的繪畫語言。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對神格有清晰的認定:“大凡畫藝,應物象形,其天機迥高,思與神合,創意立體,妙合化權。非謂開廚已走,拔壁而飛,故目之曰神格爾。”可見“應物象形”是作為判斷一幅作品優劣的重要標準,畫家在創作時是形、神、意三位一體,即形神兼備,從而使觀者在欣賞的同時也能與之產生共鳴。
“隨類賦彩”即依據不同對象特點渲染其色彩、描摹對象。色彩作為畫面重要元素之一,具有象征性和表意性。我們在欣賞的同時通過觀摩畫面色彩布局,也可學習作者的設色、染色之法。例如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整體色調艷而不俗,富有變化,設色絢麗清雅,深色的家具坐榻沉厚古雅,侍女的素妝艷服與男賓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鮮明對照。作者根據自身感受給繪畫對象賦予色彩,體現了其精心的色彩布局,主觀意識。
“經營位置”是指畫面空間布局。散點式構圖是中國畫特有的構圖方式,即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畫面增添虛實關系和意趣。如《韓熙載夜宴圖》采用傳統穿越時空的構圖方式,將復雜的人物場景展現在同一畫面。每個情節巧妙地用屏風、床榻、長案、管弦樂器等將畫面進行軟分割,作為畫面空間建構的主要手段,使畫面獨立又具有關聯,合理地將夜宴場景展現在我們眼前,人物眾多卻安排疏密有致、主次得當。例如第三段描繪韓熙載與幾名仕女端坐在床榻上,外圍的屏風獨立又融入整體,同時增添了畫面立體感。這種結構內容的安排,給人感覺意猶未盡而又引發深思。還有一種常用的構圖形式是“計白當黑”如王振鵬的《伯牙鼓琴圖卷》,圖中伯牙與子期對坐在石頭上,另有三童子站立在一旁,畫面中除香爐與茶幾外再無其他背景,畫面構思巧妙,主體人物突出,給人感覺在一片曠野深山對彈。
在一幅中國傳統繪畫面前,我們其實可以有很多方法去解讀,理性上我們要用“六法”去分析,同時應帶著最本真的態度去欣賞作品,尋找作品中最能打動你的部分,這才是賞析畫作時所應有的心態。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