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霞(1910—2008),名德舒,號龍城女史,別署篆香閣主,江蘇常州人,自幼秉承庭訓,師從其父(江南收藏家、鑒賞家吳仲熙)臨摹宋、元、明、清各派各家工筆畫,并深得其精髓。吳青霞1956年進上海中國畫院為首批畫師,歷任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上海市文聯委員,意大利歐洲學院院士,杭州西泠印社社員,上海市文史館館員等。在吳青霞先生的創作中,山水、花鳥、人物等各類題材都有涉及,而最具代表性的是鯉魚。
《九鯉圖》尺幅不大,九條鯉魚回游貫穿,靈活宛轉,極得真趣。吳青霞畫魚著眼于一個“動”字,畫中魚兒們的水底之情、波間之樂,或依藻沖萍、或嬉戲追逐,被描繪得極有生趣。《九鯉圖》上世紀60年代作為年畫稿本出版,印數高達100多萬張。
1979年上海友誼商店吳青霞畫展,此畫展出其中,當時的日本名收藏家鈴木先生接連來觀賞四次,愛不釋手,畫價一再上漲,渴求購藏,未成;第五次來時見到了吳青霞,鈴木先生很高興,說“如嫌出價低還可增添”,吳青霞感謝他的知遇,向他解釋:“這是我中年時期的代表作品,將來要捐獻給祖國。”鈴木先生雖感失望,卻盛贊她的人品高、畫格高。
自古畫魚名家不少,而吳青霞畫魚獨辟蹊徑,她早年學畫魚時,看到宋、元人畫在絹本上的魚,認為僅具其形而乏神氣;又看到日本畫中的魚,尾巴小而無力。她為了改變這一面貌,大膽創新,自創出一套畫鯉的獨特手法。她畫鯉改熟絹為生宣紙,用筆也突破了工筆畫魚的傳統手法,將鯉魚作了適當的變形,魚身畫得肥圓,魚尾略微作拉長放大處理,以加強鯉魚在水中游弋的動勢,使其顯得活潑有力;畫法上先用衣紋筆勾勒頭部,然后用大筆以墨帶水點厾魚身,以求其水墨鮮活,有潮潤滋嫣的效果,待干后用衣紋筆細細地布鱗片,再用羊毫徐徐斡染,等干后復勾鱗片,這樣的布鱗片和斡染往往要四五遍,使其有一定的厚度,以顯現出魚身結實的質感;然后在魚肚處輕敷薄粉以顯出魚肚色,以藤黃水罩魚身,使其不上金粉,卻有金光閃閃之感,最后用底紋筆以淺花青草烘染水面,達到魚在水中自在游弋、若隱若現的視覺效果。她通過藝術的夸張和巧妙的色彩鋪襯,創造了新的藝術美典型,在畫壇上自成絕招。(江荔)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