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董邦達和《歲朝圖》

    來源:美術報 2021-01-19 15:55 作者:朱萬章

      董邦達(1696-1769)為清乾隆時期重要的詞臣畫家,平生以山水馳譽畫壇。在其傳世的近四百件畫作中,山水畫幾乎占據了百分九十八以上。其少量的非以山水為主題的繪畫,以《歲朝圖》(廣州藝術博物院藏)為代表,可看出其在山水之外的藝術造詣。

      《歲朝圖》系董邦達與勵宗萬(1705-1759)、張若靄(1713-1746)合作而成。圖繪折枝花卉,一松枝、一梅花、一翠竹和一山茶花。董邦達在畫幅右上側題識曰:“東山寫松”,鈐白文方印“邦達”和朱文方印“東山”;勵宗萬在畫幅右下側題識曰:“衣園添竹”,鈐朱文方印“宗萬書印”和白文方印“衣園”;張若靄在畫幅右下側題識曰:“煉雪畫山茶、梅花”,鈐白文長方印“靄”。很顯然,這是三人即興揮毫之作,各自均以最為擅長且最為便捷的藝術載體呈現在畫中。除董邦達外,勵宗萬和張若靄也均以山水見長,兼擅花鳥。勵宗萬有《梅竹芝石圖軸》、《月下梅花圖》和《桂菊圖》(均藏河北博物院)行世,可知其兼擅梅竹、靈芝、桂菊;張若靄有《五君子圖》卷(遼寧省旅順博物館藏)和《水仙》、《松竹鳴禽圖》、《臨揚補之南枝圖》和《寫生花果》(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行世,可知其兼擅松竹、水仙、梅花和其他花果等(《五君子圖》描繪的是五株古松)。三人中,董邦達的年齡最大,勵宗萬次之,而張若靄最小,故三人合作此畫或以年齒尊長為序,董邦達題識及畫松均居于畫幅顯著位置,其松枝占據了畫面三分之二以上篇幅,而勵宗萬的畫竹及張若靄的山茶梅花則成為一種陪襯。無獨有偶,在董邦達與鄒一桂(1686-1772)、蔣溥(1708-1761)合作的《三友圖》(沈陽故宮博物院藏)中,其畫面造型也是如此:董邦達所畫的古松占據畫幅一半以上,而且頂天立地,而鄒一桂的梅花與蔣溥的叢竹則點綴在山石間,烘托著古松。由此可知,無論何種組合的詞臣畫家雅聚,董邦達總是處于中心位置。顯而易見,這是與董邦達供奉內廷,深得乾隆恩寵分不開的。

      在三人繪畫之外,畫心尚有梁詩正(1697-1764)、陳邦彥(1678-1752)、汪由敦(1691-1758)和裘日修(1712-1773)的題詩。梁詩正題曰:“歲朝圖。竹影檀欒,松枝偃仰。中有古梅,沖寒欲放。玉茗風流,差堪相傍。三友寫生,豪端春盎。心跡雙清,永懷貞亮。我愛畫禪,實資供養。斗室無塵,香凝紙帳。與此圖宜,宜以見餉。乙丑長至前二日,薌林正題”,鈐朱文橢圓印“梁”、白文方印“詩正”和朱文方印“養仲”;陳邦彥題曰:“松留霜后青,梅發雪中白。一點鶴頭丹,新篁映深碧。彩袖寫仙姿,春光生禁掖。折枝寄同心,相期托金石。匏廬題”,鈐白文方印“臣邦彥”和朱文長方印“玉堂學士”;汪由敦題曰:“一枝竹外雪初乾,落落松陰共歲寒。更倩集賢揮翰手,鶴頭傳取寸心丹。艷色清香斗晚妍,松筠蒼翠各參天。玉堂合作屏山供,不遣纖塵到硯邊。讓溪汪由敦”,鈐朱文聯珠印“由”、“敦”;裘日修題曰:“八磚晝影斜金鋪,捉筆合三友圖。檀欒偃仰各有態,竹既君子松大夫。冰花幾朵冒霜雪,形容乃似山澤癯。其間山茶亦位置,娟娟何自來仙姝。群公未必無意此,歲寒心事差不孤。酒酣燭跋交履舄,還須紅袖親相扶。新年最喜聞好語,詩成一笑同盧都。乾隆乙丑長至節前三日,南州裘曰修戲題”,鈐白文聯珠印“日”、“修”。在梁詩正和裘日修的題跋中均落有年款“乙丑”,此為乾隆十年(1745年),據此可知以董邦達為主導的此次雅集揮毫的時間當在此年。在此前一年,即乾隆九年(1744年),時年四十九歲的董邦達充日講起居注官,遷侍讀學士,并在這一年與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莊有恭、裘日修、陳邦彥、觀保等一起參與修輯《石渠寶笈·初編》。很明顯,參與《歲朝圖》書畫創作的七人,都是《石渠寶笈·初編》的主要編撰成員。此畫由宮中同僚共同來完成,既是歲末應景的產物,亦是以《石渠寶笈·初編》為中心的朋友圈的縮影。而在董邦達與鄒一桂、蔣溥合作的《三友圖》中,亦有董邦達、鄒一桂、梁詩正、汪由敦、蔣溥、嵇璜等人題詩,題詩者與《歲朝圖》亦大致重合,可見在編撰《石渠寶笈·初編》期間,這類書畫雅集是比較常態的。

      在《歲朝圖》中,董邦達所繪的松枝細膩精致,其松針工整秀逸,縱橫交錯,繁密而不凌亂,且以淡墨暈染,體現其畫松的嫻熟技巧。在其山水畫中,亦可見類似的松樹,如《靈巖積翠圖》、《松濤泉韻圖》、《松泉濯足圖》、《仿倪瓚疏林含秀》、《松澗云風》(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希堂記意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慈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松壑云泉圖》(天津博物館藏)、《松筠清籟圖》(浙江省博物館藏)、《松崖苔磴圖卷》(首都博物館藏)、《松溪夜泛圖》(山東博物館藏)、《松亭飛瀑圖》(沈陽故宮博物院藏)和《月凈松谿圖》(山東濟南市博物館藏)等畫中,虬曲的樹干與婆娑的松針老辣勁練,與山水融為一體。董邦達亦有《仿各家樹譜》卷(北京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藏)行世,可知其在畫樹方面獨擅勝場,恰與其精擅的山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在其山水畫中,松樹是配角;而在《歲朝圖》中,松枝則成為主角。無論配角還是主角,都可見到董邦達在不同的場域所展現的相同筆墨。毫無疑問,松樹成為董邦達藝術歷程中僅次于山水的藝術專長。

      2021年1月13日于西壩河左岸

      (作者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委員)

    編輯:朱春玲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