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初以來,在中國的繪畫史上不能不記載著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以一百零三歲的高齡、獨具魅力的藝術作品和他為人師表、恭謙厚德的高尚品德,給人們留下了難以忘卻的回憶。他就是百歲老人、當代著名的大寫意畫家、一代宗師蕭龍士先生。蕭老大寫意花鳥融青藤、八大、吳昌碩、齊白石等前賢的筆墨于一爐,厚重、老辣、瀟灑飄逸,獨具自家情味。梅之凌寒、蘭之幽香、竹之清風、荷之高潔、菊之傲霜、蔬果之清淡時現筆端,潔身勵世,經年不輟。尤以蘭、荷名冠于世。他數以萬計的作品和弟子三千的風采廣泛流傳在江淮之間,流傳在東西南北,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江淮大寫意畫風。蕭龍士先生與李可染、徐麟如、李苦禪同為齊白石的四大弟子。四人不分彼此、互為仲伯。然而,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卻很少有他的記載。這不能不引起美術界的沉思,對蕭老的研究和總結更多地是在親友和學生之間,在人們的口口傳頌和回憶之中。或許這是天意,硬是要把蕭老這座具有寶石般的富礦留給當今的人去開采。正像黃賓虹先生在他九十歲的時候說的一句名言“我的畫要待五十年以后才為人們知曉”。蕭老的作品雖然被人們廣泛地收藏、學習和稱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形而下的技法和造型上,至于他扎實的功底、有序的傳承、哲學般的思辨,和融儒道釋為一體的中華民族的審美價值和審美理念,也是在不多的人群中間傳頌著。所以,重新托起蕭龍士先生的藝術瑰寶,一定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蕭龍士先生藝術生涯
蕭龍士先生傳奇式的一生和他的藝術緊緊聯系在一起,不妨以紀年的方式將蕭龍士藝術人生一些大的事件羅列在一起,給大家展現一個輪廓。其實,蕭龍士的藝術人生博大而精彩,有待更多的人去研究歸納,本講座采用蕭龍士先生弟子徐志興編撰的蕭龍士年表為綱,并穿插多位名家對蕭龍士畫品、人品的評點和贊述:
1889年 一歲 是年五月十六日,誕生于徐州府蕭縣蕭場村,取名蕭品一。
1897年 九歲 入村塾啟蒙。
1902年 十四歲 發憤讀書,自書春聯:“云過琴書潤,春來翰墨香。”遂自號翰云。
1904年 十六歲 考入蕭縣縣城高等小學堂讀書。高小期間曾隨國畫教師朱學騫先生學習花果禽鳥。(朱學騫,號孝堂,清末秀才,是當地著名花鳥畫家。)
1906年 十八歲 考入蕭縣師范講習所。畢業后開始任教。
1913年 二十五歲 與王子云同時考入江蘇省立第七師范學校講習科。次年畢業,繼續任教于劉套、郝集、蕭縣師范等校。
1919年 三十一歲 與西村迎風口劉家幼子劉慧民結為兄弟,共同切磋畫藝。于劉家觀賞臨摹了大量前人墨跡。
1921年 三十三歲 在徐州苗聚五處和李可染相識,遂結為好友。
1923年 三十五歲 經李可染介紹,考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插班二年級。于滬就學期間,除受教于李健、諸聞韻、潘天壽、汪聲遠、許醉侯諸先生外,還由諸聞韻老師引薦登吳(昌碩)府拜師求教。
1926年 三十八歲 于徐州加入歐亞藝術研究會,旨在介紹西方美術。與趙松年、王繼述在浙江會館聯合舉辦畫展。所作《乞丐圖》,深受報界稱道。同年,與王繼述、閻泳百、王子云、李可染等共創徐州美術學校,先生任國畫系主任。為立志龍城一士,易名為“龍士”。
1927年 三十九歲 在徐州快哉亭舉辦個人畫展。展出百件,參觀者達五千余人。
1929年 四十一歲 在徐州云龍山義展義賣,三日售完百余件,將全部所得款賑濟災民。
1930年 四十二歲 在上海晤杭州藝專校長林風眠,林風眠譽先生之畫為“藝界之光”。
1932年 四十四歲 作《蘭草》一幅,參加倫敦國際藝術展覽會,并刊入畫冊。
1936年 四十八歲 被推舉為梅村實驗鄉設計委員會委員(該會由當地共產黨地下組織為促進地方實業所成立)。于徐州鼓樓春和飯店舉辦畫展,將所得款全部用于救災。
1937年 四十九歲 先生作品兩件(《幽蘭》與《墨荷》),入選《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于南京參加開幕式時拜見了于右任、黃賓虹、葉恭綽、沈尹默諸先生。
1940年 五十二歲 在太和縣二十一中舉辦畫展,除人物花鳥之外,還以許多抗日宣傳畫鼓勵民眾,團結抗日。
1942年 五十四歲 參加了游擊隊所組織的拆毀日寇十余里鐵路運輸線的革命行動。
1945年 五十七歲 抗戰勝利,先生在徐州西楚故宮舉辦畫展,以示慶祝。
1946年 五十八歲 與鄭李可染、佟蘇丹、鄭培心、王祥甫、王寄舟、胡敘之、張之仁、卓啟俊等組織中原藝社。先生同時舉辦個人畫展。《徐報》對先生有很高評價。
同年,先生在南京舉辦畫展時,著名畫家陳之佛、張書旂、傅抱石聯名發表評介文章,頗多贊譽。
1947年 五十九歲 在鎮江慈幼院舉辦畫展,以義賣全部款項資助慈幼院,還將黃河以南土地二百余畝,全部捐獻濟貧。
1949年 六十一歲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作巨幅《皆大歡喜》圖。
是年,經李可染先生引見,李苦禪先生陪同,攜友劉惠民、甥鄭拜見了齊白石大師。與李苦禪、許麟廬結為好友。
1950年 六十二歲 由許麟廬置辦家宴,徐悲鴻、李可染、李苦禪作陪,正式正式拜白石老人為師,執弟子禮。
1951年 六十三歲 參加全國《抗美援朝義賣畫展》及何香凝等愛國人士發起的《抗美援朝義展》,先生捐獻三十余幅自己的畫作。
1952年 六十四歲 送三女蕭承霞光榮參加志愿軍,保家衛國。同年被選為安徽省第一屆人大代表,并出席大會。
1953年 六十五歲 與畫友合作《墨荷》,被選參加“中國國畫展覽會”展出,為華東美協會員。
1955年 六十七歲 被安徽省文史館接受為館員。
1956年 六十八歲 三月,出席安徽省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八月,《蘭竹》圖被選為第二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在上海展出。九月,作《香遠益清》圖贈中共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十月,首次在合肥舉辦個人小品畫展,影響頗大。
1957年 六十九歲 于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勝利完成之際,欣然作《牡丹與和平鴿》以示慶賀。
六月,往山東濟南白馬山,為部隊戰士作畫并為書畫愛好者示范輔導。
九月,赴北京參加白石老人追悼會。
1958年 七十歲 曾多次去合肥郊區大蜀山公社、鋼鐵廠參加勞動并現場為群眾作畫。
1959年 七十一歲 于山東濟南結識畫家關有聲、王天池、金棻、陳維信等,共同切磋書畫。
1960年 七十二歲 作《白梅》圖,題“老干橫如鐵截鞘,戰霜斗地耐推敲”,參加全國第三屆美展。
1961年 七十三歲 偕甥徐志興前往北京拜師李苦禪、王鑄九、許麟廬諸家門下,與李苦禪合作《蘭石芭蕉圖》,與許麟廬合作《蘭竹圖》。
1962年 七十四歲 為合肥、徐州、蚌埠、濟南多處城市作巨幅大畫,均系丈二、丈六之作。
是年,去安徽瑯琊山,為歐陽修紀念館作畫二十余幅。
1963年 七十五歲 于合肥與梅華、孔小瑜、申茂之、童雪鴻聯合舉辦五老畫展。是年秋李苦禪先生來肥,暢談數日,共同揮毫作畫。
十二月,當選安徽省第三屆人大代表。
1964年 七十六歲 為建國十五周年作《雄雞唱曉圖》。
1965年 七十七歲 作《蘭花八哥》入選第四屆全國美展。十月去濟南,為部隊干休、山東文化局、衛生學校等單位老同志作畫。
《安徽省書法篆刻研究會》成立,先生被推選為理事會副會長。
1966年 七十八歲 與山東畫家金棻、關有聲、王天池等合作多件作品。三月登泰山,仿圣人故里(孔廟、孔府、與孔陵)。
六月,“文革”浩劫席卷全國。一群紅衛兵闖進先生住處,幸得文史館周心撫館長及時趕到,加以勸止,先生的作品及珍藏才免遭劫難。
1967年 七十九歲 深居簡出,唯于家中書寫《毛主席語錄》,練習書法。
1968年 八十歲 念念不忘北京老人,托人帶信問候正在“牛棚”中的許麟廬先生,許見信熱淚盈眶。
1970年 八十二歲 作梅圖百余幅,書毛主席詩詞數百首。八月在濟南與畫家于希寧合作。
1971年 八十三歲 于濟南手術白內障,十分成功。為感謝醫院及醫護人員,皆以畫相贈,并題:龍士殘目復明,高興一揮。是年,作畫千余幅。
1972年 八十四歲 為上海民航作《春梅圖》,饋贈外賓。與山東孫長林同去北京,會晤劫余老畫友李可染、李苦禪、婁師白及許麟廬等。
與畫家賴少其、孔小瑜等在蕭縣作畫月余。
1973年 八十五歲 先生1953年舊作蘭花圖,由徐麟廬補竹而成。
1974年 八十六歲 春,偕學生鄭正、薛志耘、傅強等去上海拜會了著名畫家王個移,來楚生、唐云、朱屺瞻、黃幻吾、曹簡樓等,去南京拜會了林散之先生。夏,北京老友李苦禪來肥,把筆揮毫,朝夕相處,暢談不已。
是年,去蕪湖師大美術系講學,課題為“如何在筆墨上下功夫”。
1975年 八十七歲 李苦禪先生為避“四人幫”陷害,秘密來肥,住親戚處,唯與先生相唔。師兄弟見面,悲感交集,發于筆墨。
1976年 八十八歲 是年十月“四人幫”被粉碎,先生以無比喜悅的心情揮寫了大量以蘭、荷、梅、松為題材的作品。
1977年 八十九歲 畫家黃永玉在合肥稻香樓為先生寫像。
赴濟南為山東省、市有關單位及博物館、文物商店作畫,與畫友王天池、于希寧合作《春暉圖》。
1978年 九十歲 五月,學生六十余人在合肥逍遙津公園為先生祝賀九十大壽,并展出先生得意之作四十余件。《徐州報》發表董堯先生文章《九十高齡當奮發》,盛贊先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奮進精神。
1979年 九十一歲 被選為安徽省四屆人大代表和政協常委,出席大會。
是年10月30日-11月16日,赴北京參加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及中國美協會員代表大會。會議期間,會見胡獻雅、王肇民、劉開渠、李苦禪、許麟廬、婁師白諸先生。李苦禪先生還為蕭縣題寫了“國畫之鄉”四字。
1980年 九十三歲 《蕭龍士畫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畫家賴少其作序。
1981年 九十四歲 春,于合肥舉辦畫展,安徽日報刊發先生作品兩件并配有評介文章《有形、有神、有情、有趣》。
夏,與外甥鄭正在濟南舉辦畫展,山東《大眾日報》發表長篇評論文章《落墨淋漓氣勢磅礴》并刊登先生《春蘭》長卷。在濟展覽期間拜會了畫家于希寧、墨伯龍等。
萬里率代表團訪美,請先生作畫五福為禮品,贈與馬里蘭州州長。
十月拜會劉海粟先生于合肥稻香樓,暢談一日,執禮甚恭,并陪劉老參觀省博物館。
1982年 九十五歲 參觀曲阜古建筑與碑刻,為孔府作畫兩幅。
二月,為美籍華人楊振寧博士作畫。
四月,應中國畫研究院(籌)之邀,往北京參加活動,住頤和園藻鑒堂作畫數日,會晤了著名畫家李苦禪、李可染、許麟廬、婁師白、葉淺予、黃胄、黃永玉等。
1983年 九十六歲 從藝八十周年,中國美術家協會電賀先生九五大壽,五月十六日,中國民主同盟安徽省委員會、中國美協安徽分會,安徽省書畫院、安徽省文史文史館、合肥市工人文化宮等五單位,在合肥市工人文化宮舉辦了蕭龍士從藝八十周年茶話會及師生作品展。著名畫家李可染、許麟廬、黎光祖、賴少其等皆題詞作畫以示祝賀。
《中國書畫》第四期刊登先生五件作品及王守志、蕭承震的評介文章《畫品寓人品淳樸去雕飾》。
《畫刊》第三期介紹先生藝術并刊登先生七件作品。
《徐州日報》載文《年高藝精香遠益清》,介紹先生藝術生涯。
1984年 九十六歲 應河南開封文化局之邀,偕甥鄭正在開封舉辦畫展。
《知識與生活》(山東)載文《金石壽 筆墨緣》,介紹先生的繪畫藝術,同時刊登先生作品6見。
《蕭龍士蕙蘭冊》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
《安徽畫冊》四期以《人與丹青同壽》為題,刊發先生作品6件,有劉夜烽先生撰文評論。
《朵云》第二期發表先生作品及郝長恩評論文章《藝苑壽星蕭龍士》。
是年,先生被推舉為齊白石研究中心指導委員會副主席,被聘為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
1985年 九十八歲 與離休老同志黎光祖、蔣德功、張學祥組成“松風竹雨社”,作《松竹圖》,題黎光祖詩。
《文匯報》(香港)載文《翰墨香壽者昌》并刊登先生照片及作品6件。
十月,為《中國日報》創刊五周年作畫志賀。十二月,被聘為安徽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名譽理事。
1986年 九十九歲 元月,為安徽省殘疾人基金會作畫。
三月,著名學者馮其庸來訪。
四月,安徽省政協成立“蕭龍士百歲壽籌備組”。
十一月,《人民日報》以題為《濡墨揮毫樂延年》報道了先生的書畫藝術,并附作品及照片。
1987年 一百歲 五月十五日,學生數百人在合肥工人文化宮為先生舉辦了盛大祝壽活動并舉辦畫展。
《蕭龍士年譜》(鄭家琪、董堯合編)由省政協印刷出版。
《蕭龍士百壽畫集》由安徽省美術出版社出版。
《蕭龍士先生百歲大壽紀念封》由省郵票公司發行。
《畫壇壽星蕭龍士百歲誕辰祝壽會》五月十五日在省政協禮堂隆重舉行。省領導和各界人士數百人向老人敬賀。民盟中央、中國美術家協會等單位紛紛發來賀電賀信。寄來書畫祝壽作品的著名書畫家有李可染、劉開渠、許麟廬、端木蕻良、馮其庸、賴少其、費新我、王肇民、張仃、于希寧、婁師白,等等,還有旅居國外的友人寄來壽牌、賀信等。
《安徽日報》刊載劉海粟文《德藝壽齊輝》及馮其庸文《畫師也人師也》,并配發先生照片及作品9件。
《著名國畫家蕭龍士先生百歲畫展》于五月十六日在省博物館隆重開幕。
《蕭龍士蘭冊信箋》由十竹齋水印發行。
惠州墨廠出品“壽墨”,一面為老人墨蘭,另一面為老人書法“書畫延年”四個金字。
涇縣小嶺宣紙廠為紀念老人百歲大壽,生產特凈“紅旗”牌壽紙。
1988年 一百零一歲 《蕭龍士先生百歲紀念冊》由韋君林、蕭承震編輯出版。
1989年 一百零二歲 5月,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為老人拍攝紀錄片《畫壇壽星》。
是年秋創作書法長卷《醉翁亭記》,后于1994年由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
1990年1990年1月17日蕭龍士在合肥逝世享年一百零三歲
安徽省人民政府為蕭龍士先生舉行公祭2月7日舉行追悼大會社會各界一千多人參加追悼會,安徽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主要領導人參加追悼會,杜宜瑾主持追悼會。安徽日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化周報等各大媒體均發表了對蕭老悼念、懷念和評介的文章。高度贊揚蕭老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生。
二、蕭龍士先生作品的藝術特征
(一)筆墨至上、形神兼備。
蕭龍士是一位多產畫家,而且涉獵相當廣泛,雖以大寫意花鳥為上,更以蘭、荷過人。同時,他也兼攻山水人物,并對書法、繪畫理論和詩文都有比較堅實的基礎。他早早顯露出繪畫的天賦,又淡泊一生、不張不揚,默默耕耘在他的筆墨世界。他孜孜追求、精益求精,把人生書寫得如此平淡又如此精彩,如此簡單又如此深邃。他是一個虔誠的尋道者,在他駕鶴西去之后,我們看到一朵彩霞在天邊飄蕩。我們循著他的足跡,在他浩如煙海的作品中,尋找著真諦。去理解、解讀一個先賢并從美術史角度去搜尋,中國畫最注重的是氣韻生動,而“氣韻”二字又包羅萬象。黃賓虹先生在總結中國繪畫千變萬化的傳承之中,將其最基本的因素提煉為筆墨二字。觀蕭龍士先生的繪畫作品及其特征,首當為筆墨至上、氣韻生動。(賓虹先生五筆七墨論:一曰平,二曰圓,三曰留,四曰重,五曰變。七墨:濃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潑墨法,積(有時用“漬”)墨法,焦墨法,宿墨法。)蕭老作畫用墨由以厚重,他說“無論字和畫,都要厚重,只有厚重的功力才有厚重的筆墨。字畫沒有分量就沒有看頭”,又言“畫荷葉當以潑墨、破墨、積墨三法為之”,方可“力透紙背”、“香遠益清”。蕭老《碧天垂影》荷花小品,可謂是筆墨至上、形神兼備,枯濕濃淡、蒼韻鮮活,筆簡意賅、趣味無窮。蘭花《有根何處不發芽》點線交融、穿插有致、濃淡相宜,雖用墨寥寥,卻勢如磐山、花葉婆娑,數行長跋縱貫上下,每讀每新回味無窮。《蘆塘幽趣》當為老人壬午之秋而作,那是1942年。鷺鷥在蘆葦中嬉戲,姿態各異、見神見情,近濃遠淡、虛實相間,幾枝蘆葦前后穿插,遠岸朦朧、湖水清凈,恰似清晨野趣,又如漁歌唱晚,筆墨點點,出神入化。老人喜畫梅花,更喜歡畫紅梅,可能是那個年代的特色,就像他的師兄弟李可染畫《萬山紅遍》一樣,紅色成為了主調。然而,梅干的穿插、交替如此得當,枯濕濃淡、相得益彰,點點紅梅若明若暗,紅梅報春、歡喜漫天,古人種梅、詠梅成為時尚。宋人有林和靖稱“梅妻鶴子”,有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花寄托著老人的文思,也蘊藏著他繪畫的意境和風采。從梅花的品性中尋找自己的理想和人格模式,這是中國文人的一種追求,也是詩人和畫家標秉的品質,堅貞自守、隱逸淡泊,高標獨秀、倜儻超群。蕭龍士先生畫竹寓情,給人以別樣的思緒,如1959年畫的《凌云秋竹》,辛丑年夏畫的《風竹》大有其老師吳昌碩之筆意,他曾有詩曰“風中雨中有聲,日光月光有影。詩里畫里有君,人民對之有情”。竹雖數筆,足見精神,這倒使觀者聯想起鄭板橋畫竹題寫的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和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樣,讓你肅然起敬,不管是畫家還是詩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在人民之中,他才能永存,就像一滴水只有融入到大海之后,才永遠不會干涸。也只有大詩人大畫家,才有這樣的情懷,才有這樣的意境。
蕭龍士先生多才多藝,具有相當高超的藝術表現力。早年,他臨摹揚州八怪黃慎《伯牙學琴圖》,幾乎亂真,所畫的《牧童圖》更是讓人驚嘆不已,臥著的水牛和坐蹲的牧童,一遠一近,閉目神游。不妨與李可染的《牧牛圖》相比較,出神入化,真的不知是誰更高一籌。丙午年所畫《洗桐圖》天真可愛,妙趣盎然,一童子立于桐樹的枝干之上,手提水桶,欲以洗去樹上的灰塵,一長者坐于樹下,靜觀沉思,似乎在掂量著此子是否可教也,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至于筆墨神情,無可挑剔。《支前圖》畫的是淮海戰役百萬民眾為前線送運物資的場面。在廣袤的淮北平原,一條土路延至遠方,支前的民眾推著小車,還有擔夫。畫面由近入遠,栩栩如生,不僅筆墨上乘,其構圖和透視關系也是嚴謹合理,表現了老人極為豐富的繪畫技巧,也展示了人們對新中國誕生的渴望和熱情,以及支前大軍的無私和無畏。1961年所作《人間真富貴》,牡丹艷而不俗,上實下虛,濃淡相宜,加之婁師白所補的和平鴿,真是相得益彰,天衣無縫。《柳下鳥憩(qì)》以及《結了一串成果》大有老師齊白石之遺風,齊白石為此題跋,足見認同。兩幅畫作,一動一靜、一繁一簡,人間之佳境,皆洋溢著畫家筆墨之情趣。《葡萄老牛》圖是蕭老56年所畫,干脆利落,提按縱橫,瀟灑自如,工寫牽牛,狂書葉蔓,大有徐渭之風,又存白石匠心,真乃佳作也。蕭老擅畫花鳥,偶有山水,皆承米家畫風,一派煙雨。著名美術理論家郭因先生稱贊說“蕭老畫的山水,構圖簡潔,筆墨古拙蒼勁,梳落有致,趣味無窮,較之一般人畫的繁山復水,顯得特別有境界,卓而不凡”。先生曾說,中國畫妙處、難處和最獨到的地方即是齊白石所言的“作畫之妙,妙在是與不是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謝赫談“六法”,首當氣韻生動,氣韻何以生動,當見筆見墨、似與不似,蕭龍士先生稟賦聰慧、勤奮有加,先生曾說“形是外在的,神是內含的,形和神是對立的,更是統一的。一件繪畫作品,形是神的基礎,有其形,才能傳其神;神是形的主宰,有其神,形才獲得了生命。故有形有神,形神兼備,才稱得上一件好的藝術品”。蕭老常說要在筆墨上下功夫,筆墨二字一生也研究不盡,提出用筆用墨“十不”:“重而不濁,淡而不薄,簡而不略,草而不率,輕而不浮,艷而不俗,媚而不妖,黑而不惡,粗而不霸,細而不弱”。可謂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一代大師風范,存有疑乎?
王少石先生將蕭龍士藝術人生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35歲以前,從接受啟蒙到確立大寫意的藝術道路。
第二階段:35歲到62歲,從進上海美專到拜齊白石為師,藝術風格基本形成。
第三階段:62歲到70歲,藝術風格完全成熟。
第四階段:70歲到90歲,藝術的黃金時期。
第五階段:90歲以后,返樸歸真時期。
蕭老凝重雄渾、醇厚質樸的書畫藝術,極具民族特征、時代特征和鮮明的個性,樸之極、厚之極、蒼之極、潤之極,是為陽剛之美。蕭龍士是畫史上人品、藝品完美結合的典范,其大寫意花鳥畫是對吳昌碩、齊白石大寫意繪畫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為大寫意繪畫史增添了濃厚的一筆,并開創了江淮大寫意畫派。
(二)返璞歸真,平和妙境。
蕭老一生作畫無數,而畫的最多的是荷花與蘭花,成就最高的也是荷花與蘭花。向有“當代荷蘭大師”之稱,所畫蘭荷高而彌篤,信手拈來,勝過天然。
蘭之清幽,生長在深山野谷中,倚麗香澤,清婉素淡,空谷幽蘭,君子風度。蕭龍士先生最愛畫蘭,他曾云“古人有一世蘭、半世竹之說,可謂畫蘭之難也。我十三歲畫蘭,迄今八十余年矣,從學古人到師造化,四十年乃得筆墨之變,復四十年而方如乎情而達乎禮,則與蘭化畫矣”。蕭老一百零三歲高壽,十三歲始畫蘭,九十年畫蘭不輟,前無古人。蕭老幾乎臨摹過前輩所有畫蘭的名家,但真正對他影響較大的當為青藤、白楊、八大、石濤、老缶、白石加之揚州八怪。用他的話來說,四十年方知情達禮,徐志興先生在《蕭龍士藝術研究》一書中將龍士畫蘭之途徑歸納為三個字:一曰讀,畫蘭應作文化修養鋪墊,先生常吟誦古人詠蘭佳句,如劉克莊的“孤高可挹供詩卷,素淡堪移入臥屏”,蘇轍的“知有清香能解穢,更憐細葉巧凌霜”,楊萬里的“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可山林處世家”,吳昌碩的《題蘭花》“臨扶石鼓瑯琊筆,戲為幽蘭一寫真。中有離騷千古意,不須攜去賽錢神”等等。也常常自作詠蘭之詩句,如“香花相傍生,似聞蘭語聲;自然情趣足,水墨傳其神”。再如“淡淡花幾瓣,疏疏葉數根;風姿多瀟灑,香遠自清芬”、“深山一小草,淡泊而妖嬈;能增山色美,不似牡丹嬌。”、“四時花草本無窮,艷麗多姿應時榮;唯有堅韌蘭與竹,經春歷夏又秋冬”。真可謂畫蘭詠蘭無一日缺也!
二曰觀,謝赫“六法”曰“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蕭老常告誡學生,所謂傳移模寫,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寫生,這就需要認真的觀察把握事物的本源,還要對古人所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臨摹,重視寫生,多多益善,熟能生巧,方能成畫。南宋畫家荊浩《筆法記》云“凡數萬本,方其如真”。萬本是數量詞,表示多的意思,一般人是無法畫一萬本的。而蕭老九十年畫蘭,以一日一蘭而記,已是三萬,自然氣韻生動、妙趣橫生、始得天意、古今一人。蕭先生平生揮毫寫蘭,心中寂然,不思不勉,若無其事,人與蘭已完全融為一體,達到一種物我相忘的境界。三曰融,融就是融化、融合、融會貫通,蕭老常說“學習傳統要消化融化,到自然界去寫生也要消化融化,之后才能變為自己的東西”。融化這一步非常重要,蕭老學古今名人畫蘭,又寫生無數,已經形成獨有風格的藝術表現形式。他所畫的蘭花,特別是晚年所畫的蘭花給人以豐富的感染力,看得出來他不僅從古人中吸取了優良的傳統,又把自己對蘭花的理解、對蘭花的表現融化的天人合一,他似乎更喜歡揚州八怪李方膺的蘭花。然而,在此基礎上,他又把蒼和潤、老和嫩、實和虛搭配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千姿百態、妙趣橫生。著名畫家許麟廬先生盛贊為“雄渾瀟灑,有花香欲活之態”,賴少其先生稱贊龍士畫幽蘭“翩翩有君子之風,千姿百態,嫵媚多姿,使人肅然起敬”,劉海粟先生亦稱贊所畫蘭花“鐵線紛披,遒舉更勝昔年,墨韻四溢,張吾素壁,覺其須發飛動,香風回蕩于幾案間”。孔子曰,君子比德如玉,蘭為四君子之一,為歷代文人所想往。屈原自喻蘭花。東坡有詞曰“丹青寫真色,欲補《離騷》傳”;又曰“曾為水仙配,相識《楚辭》中”。明朝徐渭畫水墨蘭花曾題詞曰“綠水唯應漾白萍,胭脂只念點朱唇。自從畫得湘蘭后,更不閑題與俗人”。古人或懷才不遇、或孤芳自賞,愛蘭者亦有不同,然蕭龍士先生卻以蘭會友、以蘭交友、有求必應、菩薩心腸,在他眼里,人人都是君子,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可見先生之本性如此高雅、如此包容、如此豁達、如此平淡,先生畫蘭已經進入了一個“如來”境界。柯文輝先生詠詞兩首,充分表達了對老先生的敬仰之情:“蘭無百歲人百歲,人罕千秋畫千秋;萬年青史傳人品,流芳豈賴管城侯”,“幾見畫師到百年,彩毫健筆居神仙;笑將名利關門外,樂在芳窗種硯田”。
先生自幼就喜歡畫荷花,在花鳥畫科中,荷花是最具備中國大寫意畫法的表現,有點、有線、有面三大元素揮灑縱橫,枯濕濃淡應得盡得。荷花又名蓮花,中國人喜愛蓮花,種蓮、詠蓮、畫蓮,中國人固以蓮寄情、以蓮喻品,聯菩薩都把蓮花當為寶座,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南朝江淹蓮花賦曰:“載紅蓮以吐秀,披絳華以舒英。故香氛感俗,淑氣參靈”。唐代寫《滕王閣序》的王勃也有采蓮賦,其詞曰:“芳華兮修名,奇秀兮異植,紅光兮碧色,稟天地之淑麗,承雨露之霑飾”。宋歐陽修《荷花賦》贊頌蓮花曰:“雙心并根,千株泣露,湛月白而風清,沓池平而樹古”。然而最耳熟能詳的是周敦頤的《愛蓮者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出淤泥而不染,道出了蓮花的本質,也呼應著道家“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之說,唐太宗李世民為唐僧所取《經書》寫過《圣教序》,其序曰:“譬夫桂生高嶺,云露方得泫其華;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人們寄情于物,寄情于自然,實際上,是一種高尚的追求和向往,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和寄托,這是一種境界,一種品德,是一個人在大徹大悟后所表現出的歸樸。
蕭先生青年時代畫荷,中年畫荷,百歲之后還在畫荷,畫荷畫蘭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早在四九年,齊白石先生看到他所畫的荷花后,盛贊“龍士畫荷,吾不如也,國有此人而不知,深以為恥”。齊白石看重的是蕭龍士在他畫面上所流露出來的一種大手筆、大氣魄,先生畫了一輩子蘭,也畫了一輩子荷,先生說“畫家愛山情滿于山,愛水情滿于水,愛蘭情滿于蘭,愛荷情滿于荷,他愛的東西充滿真情,他畫出來的東西才能感人。如果他自己都無動于衷,他的作品如何能打動別人呢?”先生所說的愛蘭、愛荷,非是一般的只限于喜歡他們的形色與香味,而是將它們人格化,與之心心相印,把它們看作自己藝術與生活中最親近的老師與朋友,十分深情地稱之為“蘭師荷友”。到了晚年,龍士先生的荷花真的像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先生一直把這句話作為自己追求的最高美學境界,他感嘆地說“荷花不僅為我們樹立了做人修身的榜樣——凈德潔心,而且為我們現身說法,示現出治藝的最高標準——樸素自然。古人常說‘以萬物為師’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只要用心體會,都可以悟出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悟出創作藝術的真諦”。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在贊美荷花,無數詩人文學家詠唱荷花,百姓種荷愛荷。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已經形成了一股滔滔不絕的文化現象,蕭龍士先生在這種文化現象里得到了升華,同時也啟迪著后人。……
返璞歸真,平和妙境,真的不知道用什么語言再去描繪,浸沒在他的蘭荷面前,似乎自己也隨之升華了。
三、江淮大寫意畫風的形成與發展
安徽歷史悠久、人文燦爛,從地理區域上看,安徽處于長江中下游,長江和淮河把安徽分為三個區域:淮河以北的地區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影響,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氣勢磅薄;長江以南的地區,更多的是受到了吳越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古徽州地區的文化積淀對安徽的影響根深蒂固。在兩淮之間,合肥作為中心又是多元文化的交匯點,北有中原、東有吳越、西南有荊楚,所以在繪畫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也顯示出多樣性特征。這些特征明顯地表現為以長江以南古徽州為中心的新安畫派的形成與發展,淮河以北淮北平原為中心的江淮大寫意特征,以及在淮河長江之間以蕪湖為發源地的新徽派版畫現象,新安畫派的形成與發展、江淮大寫意、新徽派版畫已經成為安徽繪畫體系的主流形式。畫派的形成,有其區域性,但更重要的應該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并有序傳承,二是有一批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作品,三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被眾多的人仿效和傳承。蕭龍士先生曾拜吳昌碩為師,又是齊白石四大弟子之一,在他的影響下,一大群人走上了大寫意繪畫風格之路。蕭龍士以自己的三高:高德、高壽、高意贏得了廣泛的贊許,在他的傳授下,百年來安徽在大寫意畫的傳承和發展上一峰獨起,大寫意在江淮之間成了更多人繪畫的一種選擇,逐漸形成了區域特色。可以說已經成為安徽受眾面最大、影響最大的一種繪畫形式。江淮大寫意與當今寫意畫一個明顯的標志是在對明清花鳥畫的傳承過程中,特別注重筆墨的使用,情感的抒發,以及繪畫表現所突出的大寫意精神,生動活潑,雅俗共賞。蕭龍士弟子眾多,卓有成就者也比比皆是。如郭公達在山水畫方面取得的成就為大家所共識,是安徽畫壇山水畫的領軍人物。張翰在書法上將碑帖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為大家爭相傳頌。吳燃、卓燃、葛慶友也在自己的藝術天地里閃耀著光輝。在大寫意花鳥畫方面,更是有很多人可圈可點,如鄭正、蕭承靄、蕭承震、王少石、王守志、周彬、徐志興、歐陽龍、韋書林、丁培生、朱力、縱橫、周本信、薛志耘、朱寶善、沈力、王夢龍、蕭志遠,等等,成就斐然、家喻戶曉,是江淮大寫意畫風的主力軍。我們不妨從近距離地接觸他們其中幾位的作品。
鄭正是蕭龍士的大弟子,早先跟著蕭老學畫,還曾跟蕭老一起拜訪過齊白石大師。繪畫似乎是他的天性,幾十年來一直沒有中斷過,寫意花鳥除宗法蕭龍士先生外,每每有齊白石老人的自然天趣。他七十以后的繪畫作品,構圖簡約、筆力倉雄,墨色之潤儒,意境之點化,每有出入意想處。在他筆下,雖然表現的是平常的景象、平常的事物,然而卻是地地道道的民族精華,畫里字間洋溢著一個知識分子的鄉土、鄉情、鄉愁、鄉戀。林散之題詞稱贊:“清健婀娜,有板橋遺韻”。劉開渠評價:“筆墨挺秀瀟灑,甚得自然之趣”。鄭正不僅和先生學畫,也同先生一樣教書育人,85年創辦了農民書畫院,弟子數百,為江淮大寫意畫風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蕭承震是蕭龍士之子,在父親的影響下也與筆墨結下不解之緣。他的大寫意畫風,不論是荷花還是蘭花,都深深的留下了父親的烙印,重筆墨、重書寫、重品德、重底蘊。他一生追隨著父親,不論是處人做事還是揮弄丹青,總是以一種平淡的、儒雅的、和善的、真誠的面目展現給人們,他的畫風清凈安詳、筆墨淋漓、蒼中見韻又富有變化,大有父親之遺風。他畫的八哥,濃淡相間、神態各異,常常把人們引到一個歡樂的世界。蕭承震善畫山水,他力圖把大寫意的畫風溶入到山水畫中,來表現山川渾厚、草木之華茲。
薛志耘號“老臥”,中國書畫之鄉安徽蕭縣人,是蕭龍士弟子中極具才情的畫家,筆墨靈動、大開大合,不僅繼承了老先生的遺風,尤其在墨色渲染上獨有創意。用蕭縣人的語言說“他學啥像啥”、“做啥事成啥事”。蕭龍士、李苦禪、許麟廬都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就筆墨語言而言,我總感覺他似乎有許渭的放蕩不羈,又有老先生的沉穩厚重,他對傳統的把握和理解入木三分,又充滿著時代的語言,虛與實、蒼與韻、簡與繁,都在他的畫面里得到了很好地統一,線條似斷又連,點畫有意無意,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
在蕭老的學生中間,王少石可謂是出類拔萃,他是學文學的,但他的人生更多的是和藝術連在一起,他拜蕭老為師,又同蕭老的師兄弟許麟廬相處甚密,在兩位大師的指導下最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繪畫風貌。筆墨厚重如蕭老、涉色構圖取麟廬,用筆老練蒼辣,干脆利落,鏗鏘有力、大塊文章撲面而來,給人以審美的沖擊。少石詩書畫印四位一體,在篆刻上的成就早已譽滿江淮,其篆刻漢風古韻、獨樹一幟,書法效法吳昌碩,又追溯三代,所書篆書對聯百看不厭。文章詩詞,順手拈來。最近所著大寫意《三字經》縱貫歷史,撫今追昔,洋洋一千五百多言,字字句句推敲再三,歷三年而成,在中國美術史上罕稱一絕。
守志先生才情橫溢,治學嚴謹,在蕭老的教導和影響下,廣涉百獵,像一塊巨大的海綿,不斷地吸取著營養水分。他不僅有非常扎實的傳統功底,更富有創新精神。他似乎是個純美主義者,在他的畫面中,始終有一種新的語境、新的觀念。他似乎用現代理念多向思維,在進行概念重組,在點線面的處理上,他有意無意的將西方印象派的繪畫語系和中國的筆墨悄然地聯動在一起,給人一種新的視覺沖擊。他的繪畫,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時而頓挫時而悠揚。但他畢竟是在蕭老的門下,在齊白石、吳昌碩打造的時代里,傳統的筆墨語言牢牢地支撐他的畫面,讓人們在流美中看到厚重,在歡快中感受到沉穩。他的探索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修煉而做出的選擇。他還有許多想法,還要靠更多的時間去積累,在他的畫里空間,似乎隱隱地給觀者一個期待的暗示。守志兄多才多藝,山水人物、書法篆刻同樣是樣樣精致。
周彬先生早年師從林散之,學習書法、山水、詩詞,后又師從蕭龍士先生學習大寫意花鳥畫。其作品融詩、書、畫于一體,一以貫之,終成大器。畫風雄渾俊逸、文采飛揚。所作梅蘭竹菊更是古風雅韻,山水渾厚,荷風溢清,一管在手,揮灑自如,筆筆寫出,氣韻生動。東坡有詞曰“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周彬善作詩,喜作詩,曾為蕭老九十大壽作詩唱吟:“鶴發童顏老壽星,藝林頤養得天真。追蹤苦鐵尋新意,學法齊璜辟徑庭。潑墨揮毫頌祖國,嘔心瀝血育新人。吾師不老春常在,繼往開來一大成”,朗朗上口,平中見奇。平仄工整、對仗講究、句句出典、情真意切。周彬書法,正、草、隸、篆皆佳,獨以草書更勝一籌。周彬學先生之畫風、學先生之為人、學先生之育人,有教無類、門下學生不下千人,與張建中、郭公達等共創黃山畫會,享譽江淮。
蕭老弟子各有千秋,可見江淮大寫意畫風傳承有序、人才濟濟。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有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古代先賢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就告誡人們“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少樂樂不如眾樂樂”。蕭龍士先生他的繪畫是美的,他的人生是美的,他贊美著他的老師、他的學生、他的同事、他的親朋好友,還有剛剛學畫的小朋友。他美人其美,他跟大家一起在追求著美,追求著大同世界。他不僅自娛自樂,也與周圍的人一起樂、與眾多的人一起樂,這是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編輯: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