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包括雕塑、攝影、書法、篆刻等,原本是再現空間的靜態視覺藝術,亦稱造型藝術。隨著盛唐的到來,誠如李澤厚先生所言,“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草書和狂草,如同李白的詩,無拘無束皆中繩墨一樣”,“一切再現都化為表現,一切模擬都變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質存在,都變而成為動蕩情感的發展行程……”,寫意畫亦應運而生。

寫意畫亦稱文人畫,主張文以載道,遺形寫神,內容上強調神似與用意,形式上講究個性的筆墨情趣,常以詩書畫印配合。大寫意以草書入畫,唐代王恰以潑墨著稱。南宋梁楷開啟寫意人物畫先河,北宋米芾父子揭開寫意山水序幕,徐渭開創大寫意花卉。復經朱耷、石濤、八怪、昌碩、白石、苦禪、可染……發揚光大,大寫意畫法源遠流長,影響深廣,不同畫派異軍突起,獨領風騷。

江淮大寫意肇于徐淮一帶的蕭縣,史稱龍城畫派。龍城畫派師承青藤、八大、八怪,其發韌者吳作樟精通金石篆刻詩書畫精,有“江南草圣”、“淮北畫仙”之稱。強烈的文人情懷與濃厚的鄉土氣息匯聚為其重要特征。在奠基者王子云的教育、影響和推薦下,蕭縣一批學子成為畫壇風云人物,如雕塑大師劉開渠、水彩畫大家王肇民,巴黎先鋒派主將朱德群等。

蕭龍士為龍城畫派杰出代表和領軍旗手。他受徐渭、朱耷、鄭板橋、李方膺影響頗深,又先后師事吳昌碩、齊白石,與李可染、李苦禪、許麟廬等名流交往甚密。他低調純樸,德藝雙馨,筆墨老辣厚重,清新流暢,融鄉土氣息與淡雅色彩為一爐,其蘭草鐵線紛披,獨步于世;其荷花蒼勁流韻,令白石驚嘆,開創了以大寫意花鳥畫為主體的“江淮大寫意畫派”。蕭龍士弟子數以千計,知名者百余人也,似師者眾,轉益多師,開拓創新者匪鮮。印象中,鄭正的牡丹,劉惠民與王家琰、張翰的書法,張建中、郭公達的山水,王少石的詩篆,歐陽龍的雄鷹,王守志的殘荷,薛志耘的天趣,黃小舟的風竹,孟方的蘊含……特色尤其鮮明。蕭承震作為當今掌門人,人淡如菊,書畫沉雄,脈傳乃父,又有所變化,在山水領域還有新的建樹。

在新安畫派張氏三代一文中,我曾寫道:“歌德曾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換言之,越是區域的,越是全國的。安徽大地上,畫壇有兩座高山,一座叫新安畫派,一座叫龍城畫派或曰江淮大寫意。南新安,北龍城(今曰江淮),從全局和戰略考量,應潛心呵護,著力營造,引領皖境”,光耀華夏畫壇。

江淮大寫意藝術成就斐然,在蘇、皖、魯、豫等地乃至全國已然有著廣泛影響。然而,就其風格和特色有別于傳統的大寫意的論述尚不充分,有待進一步總結歸納。或可作如下之說,尚祈方家指正。
風格方面。其一,從區域看,江淮大寫意誕生于徐淮之龍城,成長壯大于江淮流域,已然成為地域書畫的標志和名片。
其二,從隊伍看,一代大家蕭龍士為旗幟,幾代領軍人物為傳承,成千弟子為中堅,百位妙手在畫界有著廣泛影響。提及于此,人們耳熟能詳,無數學子心向往之。其發源地蕭縣,無論專業業余,善畫者眾矣,“國畫之鄉”名不虛傳也。
其三,從理論看,江淮大寫意既踐行著傳統大寫意草書入畫,抒情暢意、融金石詩書為一體的屬性,更形成獨到的美學追求。“要講究筆墨,要有內美,要有變化,要脫俗,要有精神”,“重而不濁、淡而不薄,簡而不略,草而不率、輕而不浮、艷而不俗、媚而不妖,黑而不惡,粗而不霸、細而不弱”。蕭龍士總結的“五要與十不”,散見于其他書畫家和評論家的有關論述,其精髓要義,稍加提煉,即可形成理論體系。

特色方面。君子之風,為其一。江淮大寫意以花鳥聞名,而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常為寫者喜用題材,寄托著高潔情懷。蕭龍士蕙心蘭質,向以蘭草丹青著稱于世,一生畫蘭也最多。他的荷花,真正是“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蕭承震曾為多地蕭龍士藝術館無償捐贈幾百幅精品,令人感佩不已。該畫派不少書畫家,其人格作品,大抵也質樸純茂。
生活氣息,其二也。青藤渲泄著失意,八大寄寓著仇恨,八怪舒展著傲骨……“老莊告退,山水方滋”,滿腹經倫無訴處,詩文書畫寄玆愁。江淮大寫意則不然,家鄉山水,地產風物,一草一木,一花一鳥,均有感于斯,流諸筆墨,是那么親切,素樸,絢爛,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濕潤身心,溫暖人間。
渾厚老辣,其三也。皖北大地民風厚重,建安風骨慷慨沉雄,江淮大寫意雖不乏小橋流水、姹紫嫣紅之作,總體而言,渾厚老辣為其主要風格。蕭龍士自不待說,人書俱老,尋常婀娜之蘭草,其筆下卻現鐵線銀鉤,常人淡雅之蓮花,枝干筋骨蒼勁,荷葉墨氣淋漓。掃筆,潑墨,真可謂大筆揮灑。蕭承震說:“父親的畫風老辣厚重而又充滿力量,大寫意必須氣勢大,筆道大,像大漢走起路來雄糾糾氣昂昂”,誠哉斯言!
濃淡相宜,或曰虛實相生,此其四也。繪蘭,葉子濃墨橫曳,花朵淡筆點染;畫荷,蓮枝恣肆,蓮葉流韻;寫竹,桿挺拔,葉飄逸也。詳察江淮大寫筆墨,雄渾間以淡雅,老辣間以清新,壯闊間以秀美,幾為常態焉。墨分五色,層層盡染有之,墨隱丹青,丹青映墨,亦不鮮見矣。花木叢中,忽見飛禽,山穴溪里,時有游魚,一靜一動,神彩飛揚,頗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之況味。

幾十年來,江淮大寫意成績斐然,聲名遠播。當下,如何在繼承中發展,再起雄風,成為重要課題。我以為,一是“歌詩合為事而作”,在題材運用上,增添社會生活內容,進一步體現時代精神。二是在技法上致力創新。新安畫派自漸江、石濤到張翰飛、黃賓虹、汪采白乃至于今,風貌各不相同。朱德群受印象派影響,獨領風騷,蔚然大家也。齊白石曾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蕭老弟子、蕭兄志遠曾與我言之,多少人畫技可謂精湛,蓋因酷似蕭老,特色不顯,尚未出彩也。三是作者加強文學美學修養,厚培書法功力,此乃大寫意畫之血脈基礎。
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江淮大寫意精品展隆重舉行。我曾應約賦詞一闋,茲錄滿江紅。于此,以為期冀與祝愿。
賀江淮大寫意畫派精品展
蕭國之都,少昊裔、花繁草茂。鳥鳴囀、天生神秀,瓊漿盈缶。古有龍城開畫派,今聞翰云縈窮岫。墨荷枯、鐵線繪幽蘭,芳菲斗。
清氣逸,滋味厚。承衣缽,新梁構。江淮大寫意,淡茶濃酒。鋪紙皴涂蒼潤起,揮毫潑染流飛漱。順時代、追改革春風,聽壺漏。
(注:翰云,蕭龍士字。翰云為專用詞,平仄從寬。)
編輯: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