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地處皖西南是鄂豫皖三省交界處,自古人杰地靈,文運昌盛。從北宋畫家李公麟首創“白描”名垂丹青之始;到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力倡“美術革命”,開創世界新風,一代代宗師巨匠滋養了安慶這塊文化厚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上世紀60年代伊始版畫藝術在這里應運而生長盛不衰,一批優秀的版畫作品與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一起走進新時代。
一、安慶版畫60年的三個階段
1960年剛剛從安徽師范學院畢業的姚福群、程家瑞、謝元庚等被分配到安慶地區任教,姚福群在安慶藝校(安徽省黃梅戲藝術學院)培養了安慶第一批版畫作者:張旺清、陸平、王華龍、胡良桂等。1964年第4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姚福群等6位作者的7件版畫作品入選,開啟了安慶版畫先河,標志著安慶版畫的高起點高品質的第一階段。
從此每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安慶版畫從不缺席,直到2014年第12屆全國美展安慶共有32件版畫作品入展,而入選歷屆全國版畫展的作品有41件,有14件作品獲國家級獎項,2002年范竟達的版畫《生命的主題》榮獲第16屆全國版畫展金獎。當時安慶一批年輕的版畫作者范竟達、趙軍、紀念、鄭賢紅、徐寒杰、宮義、秦文、賈剛等的作品屢屢入選全國美展并獲獎,這可謂是安慶版畫的第二階段。
鄭賢紅《大犁》
進入新時代的2018年,當我們回顧和梳理安慶版畫走過的60年,積極籌辦《安慶版畫60年作品展》的時候,我們欣喜的看到又一批年青的版畫作者:金云、陳小克、汪紅光、黃若谷、胡旻瑜等已經嶄露頭角,他們勤于思考追求完美,作品正在走向成熟。《安慶版畫60年作品展》的成功舉辦正是安慶版畫發展最新的第三階段。
徐寒杰 《秋山有色》
一門藝術在一個城市里從無到有,并能堅持60年也非偶然,它不僅僅是從業者的不懈追求鍥而不舍,更多的是凝聚著:賴少其、鄭震、周蕪、吳然、師松齡、朱曙征等老一輩版畫家的心血,離不開他們的熱情鼓勵悉心指導。
二、安慶版畫的藝術特征
安慶版畫的藝術特征不是體現在整體的地域性方面,
而是體現在:
1、安慶版畫具有開放性、融合性,多元化特點。它緊跟時代步伐體味社會冷暖,面向生活反映現實與當下,則成為安慶版畫主流。上世紀60年代朱曙征的《載月歸》,80年代操禮尚的《喜曬新棉》,張旺清、汪濤的《春色撲人來》,90年代范竟達的《快樂城市》等作品都是最直接的表現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版畫的形象和色彩面貌在變,技法和觀念也在變,而深入生活表現生活的主旨和初衷沒有變;
2、汲古——學習中外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從我們徽派古版畫中汲取和借鑒為我所用。朱曙征的黑白版畫《鳳凰松》和套色版畫《九華山風光系列》是對徽派版畫最經典的繼承。宮義的《中國故事》、《水泊梁山》更直接的從古線刻木版畫中汲取精神性營養和審美趣味,表現當下現代人對于中國經典名著的詮釋——古拙質樸、繁復纏繞的“線”,單純又強烈地抒發著內心的深沉與博大。還有就是范竟達、鄭賢紅、宮義、賈剛四人合作的“安徽省歷史重大題材美術工程項目”《安慶保衛戰》(400x180cm),雖然這是一幅鴻篇巨制的版畫,他們依然采取線刻的三聯畫形式,把事件、氣氛和人物巧妙融合,是擬古而化之的成功制作。
秦文 金云 《夢園·林語》
3、鐫今——這里不僅是題材樣式的當代性和現代感,重要的是用現代手段表現當下的生活和思考,表現現代人的內心與情趣。趙軍的《獨秀山》永遠在訴說著一個歷史的、現實的,自然的和內心的故事。她的《獨秀山》不只是一座家山,平面化的概括,藍綠灰色彩獨特的組合,是畫家由外而內的觀察感受,又由內而外的表達,才能舉重若輕的釋放著無盡的表現力;紀念的《影》《巢》《琉》采用數字化處理制作出自己對于都市感官上的一種印象和抽象,其內容和形式的高度一致性和技法上的超前探索也都難能可貴;
徐寒杰集汲古鐫今于一身,他的《系》和《演進系列》把傳統與新潮的矛盾與沖突用典型的曖昧的符號化語言加以組合,用純熟的傳統的木版水印技法附以現代數碼和絲網來表現,真正契合著快速發展的社會人們的困惑與思考;鄭賢紅的《紀念成熟》、《選擇飛翔》和《共和國不會忘記》都是借用現象學原理方法,對有感觸的“物”作最為個人化的本質表現。
安慶版畫在觀念樣式上是多元并進的,每位創作者個性化追求和面貌是各異的,在版種和技法上探索也是各顯神通。從單一的木版(油印和水印)到凹版、平版和絲網版、數碼版畫應有盡有都產生了精品力作。
(以上文中所列作品均為入選全國美展或全國版畫展)
三、安慶版畫的當下態勢
安慶版畫從無到有歷經60年持續傳承發展,構成了一個以中青年為主體老中青相結合的版畫創作者隊伍。擁有專業的版畫工作室6個,版畫機8臺,這些工作室分布在大學和中學以及書畫院,長年從事版畫創作人員20余人,多數是大學和中小學教師,也有工人和退休人員。
安慶大學版畫專業設立5年來,共培養版畫專業學生50余人,畢業20人,2人考取版畫研究生。這些90后00后同學在校期間創作的版畫作品入選省市展覽的有40余件。
陸平《盧溝曉月》
安慶教研室聯合安慶市書畫院、安慶師范大學,在近四年的時間里舉辦了綜合版畫、黑白木刻版畫、絲網版畫三屆中小學校美術教師版畫培訓班,先后參加培訓的教師120余人次,聘請了省內外的版畫藝術家和本市版畫家、教授擔綱教學,不僅為安慶培養了一批年輕的版畫作者,更是真正把版畫進課堂落到實處,現在青少年版畫和兒童版畫層出不窮。
安慶美術館、安慶書畫院設立了“版畫工作室”,長年公益性對版畫作者和愛好者開放,成為安慶版畫創作中心和基地,為組織輔導交流版畫創作,開展各種活動創造了條件。
2019年安慶美術館成功的從上海引進《長三角中青年版畫家作品邀請展》,展出江、浙、皖、滬青年版畫家精品力作80余件,為安慶市眾多的版畫愛好者和廣大市民帶來的視覺感受前所未有。不僅如此,安慶市美術館在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和市文聯的主導下,成功地舉辦了《安慶版畫60年作品展》,出版了《安慶版畫60年作品集》,所征集展出的86件作品在安慶美術館展出后赴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展出,其中有三分之一作品是入選全國美展或全國版畫展的作品,包括有獲得金獎和優秀獎、提名獎的作品。
受到上海藝術家、市民及媒體的廣泛好評和贊譽,此展還將繼續前往深圳中國版畫博物館和其他省市美術館展出。
汪紅光《菱湖曉月》
中國版畫藝委會副主任班苓女士是本次展覽系列活動的學術主持,中國版畫藝委會主任蘇新平先生給展覽的賀電中指出:“安慶版畫已經在題材、形式、學術等方面形成積極的上升態勢,正在與江蘇、浙江、內蒙古、西南地區等見證中國版畫現代化進程的群眾版畫群體一起,沿著由魯迅、李樺、賴少其等新興版畫先驅開拓的道路,為中國美術事業的繁榮做出更加顯著的貢獻。”
金云《青梅嶼》
四、安慶版畫的展望與思考
對于安慶版畫的歷程、藝術特色和現狀的梳理、展示,是為了進一步明確它的發展方向,提升它的藝術水準,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
1、緊緊抓住安慶版畫發展的好勢頭,提升和擴大它的影響力,在繼續做好《安慶版畫60年作品展》巡展的同時,每年都要接辦一個外省市優質的版畫作品展到安慶展出。用走出去請進來的交流展、邀請展和靈活多樣的小型展,推動安慶版畫的進一步繁榮,提高包括版畫創作者在內的廣大市民對版畫的認知和賞識;
2、辦好現有的版畫工作室,試行版畫工作室以公益性為主導政府投入與補貼,版畫創作者耗材自費二合一的運行機制。不定期開辦小型的公益性的版畫講座、觀摩、講評活動。要激活大學、中學各版畫工作的聯動、互動與合作,圍繞著版畫“出作品、出人才”的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鼓勵版畫創作者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政治活動,送文化下鄉等活動。
戴斌《清風拂面滿眼金》
3、把版畫的精品創作作為要點和抓手,瞄準全國和省級各版畫展,發揮獎勵機制的作用,提倡和鼓勵參展。既要打造版畫的群眾性基礎,又要扎扎實實抓精品力作。
回顧安慶版畫60年歷程,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版畫藝術這種形式只有沿著老一輩版畫家所開創的道路,跟進時代進步,深入生活,才能健康持續發展。當前,我們走進新時代,又迎來了黨中央對于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機遇期,融入長三角向兄弟省市學習,一定會使得安慶版畫再度繁榮進步,真正把安慶版畫打造成為安慶的又一張文化名片!
編輯:陳燁秋